中大研究|2050年全球肝癌患者倍增至152萬 六成病例可預防3招改善生活習慣

中大研究|2050年全球肝癌患者倍增至152萬 六成病例可預防3招改善生活習慣

腫瘤及癌症
中大醫學院與內地學者共同領導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首份由華人專家主理的癌症委員會報告《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報告指出,若不採取有效干預,全球肝癌新症將於2050年翻倍至152萬宗,死亡個案亦將增至137萬。不過,約六成病例可透過控制風險因素預防,包括加強疫苗接種、減少飲酒及管理肥胖等。專家強調,若全球能積極推動預防措施,未來25年可減少逾1,700萬宗新症和1,500萬宗死亡。

2050年肝癌新症料倍增

報告估算,2022年全球約有87萬宗肝癌新症,至2050年或增至152萬宗;死亡數字則由76萬宗升至137萬宗。肝癌現為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症,致命程度與肺癌相若,兩者都是「沉默殺手」,均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超過一半患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五年存活率不足三成。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指出:「肝癌與肺癌被視為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患者多於晚期才確診。針對此兩類癌症推行全民早期癌症篩查已是刻不容緩,有助挽救更多生命。」

全球60%肝癌可預防 風險分布轉變

報告顯示,全球肝癌成因正在改變。2022年至2050年間,因乙肝、丙肝引致的比例分別由39%降至36.9%及29.1%降至25.9%;相反,與酒精有關及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個案則持續上升,分別由18.8%增至21.1%及8.0%增至10.8%。

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表示:「肝癌雖然致命,但我們的報告發現,全球有60%的肝癌個案是可以透過控制風險因素而預防的,包括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減少酒精攝取及管理肥胖等代謝因素。」他續指,但不同地區須採取不同策略,中國患者多因乙肝而發病,故加強疫苗接種及高危群組篩查最關鍵;而西方則以代謝病為主,應聚焦解決肥胖問題。

報告指出,肝癌的主要成因正在改變,乙肝及丙肝相關比例逐步下降,而酒精及代謝相關肝病導致的比例則持續上升:

成因 2022年 2035年 2050年
乙肝 39.0% 38.1% 36.9%
丙肝 29.1% 27.6% 25.9%
長期過量飲酒 18.8% 19.9% 21.1%
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 8.0% 9.2% 10.8%
其他 5.1% 5.2% 5.3%
肝癌 陳林教授指出,具體的臨床肝癌風險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陳林教授指出,具體的臨床肝癌風險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改善生活習慣助防慢性肝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指出,肝癌多與慢性肝病相關,除疫苗外,改善日常生活習慣亦有助預防,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均衡飲食及保持運動。報告估算,若每年可減少2%至5%的新發病例,至2050年可避免約1,700萬宗新症及1,500萬宗死亡。

肝癌 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而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而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中大研究獲國際肯定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表示,《刺針》委託中大團隊牽頭制定肝癌防治報告,充分肯定其在推動肝癌及肝病研究的國際地位。中大過去二十年於免疫療法、標靶藥物、代謝相關肝病研究等方面屢有突破,包括研發混合免疫療法、發現多個致癌因子及開發肝癌風險指數,為精準治療及臨床管理提供重要參考。

肝癌 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肝癌 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左起)莫樹錦教授、陳林教授黃煒燊教授及趙偉仁教授。(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左起)莫樹錦教授、陳林教授黃煒燊教授及趙偉仁教授。(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