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網購兒童毒膠拖鞋塑化劑超標易致癌 醫生籲家長揀塑膠產品注意2點
塑化劑目錄
1.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是什麼?日常如何接觸到?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譚子雋指出,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是一類常見塑化劑,用於增加塑膠(特別是PVC)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它們與塑料分子結構結合,使塑膠不易斷裂,方便加工和使用。然而,鄰苯二甲酸酯屬於內分泌干擾物,會干擾人體激素系統,影響生長、發育、代謝及生殖功能。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塑化劑可增加癌症風險、哮喘、過敏症、學習與行為問題,尤其對兒童和胎兒的影響更為明顯。
鄰苯二甲酸酯廣泛存在於建築材料、電線電纜、鞋類、玩具、食品包裝和醫療器材中。由於塑化劑不是牢固結合於塑膠內,會慢慢釋放,透過皮膚接觸、空氣吸入或誤食進入人體。長時間接觸含塑化劑的塑膠拖鞋或玩具,或處於室內空氣濃度較高的環境中,均會增加暴露風險。兒童因體重較低、新陳代謝未成熟,更容易受累積毒素影響。
2. 多少塑化劑含量屬於超標?
歐盟規定某些鄰苯二甲酸酯(如DBP、BBzP、DEHP)在消費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0.1%(1000 mg/kg);食品包裝則設有遷移限量,例如DEHP不得超過1.5 mg/kg。但市民難以憑肉眼或包裝標籤自行判斷產品是否超標。專家建議購買具安全認證或符合當地法規的產品,避免購買來歷不明或廉價塑膠製品。
3. 鄰苯二甲酸酯會釋放到空氣/可致癌?
鄰苯二甲酸酯會從塑膠製品中揮發並釋放,成為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特別是在工廠、實驗室或密閉空間濃度更高。長期吸入可能引致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功能下降等疾病。嚴重者或會出現呼吸困難、免疫系統損害,甚至增加癌症風險。
4. 吸入塑化劑會引起哪些症狀?哮喘與過敏反應有什麼不同?
譚子雋醫生續稱,長期吸入塑化劑可能誘發或加重哮喘,症狀包括喘鳴、呼吸急促、咳嗽。過敏反應則可表現為鼻炎、皮膚紅癢、過敏性鼻炎等。這類哮喘患者往往需要長期依賴吸入性哮喘藥物控制病情,以減少發作。除了哮喘,塑化劑還可引致慢性支氣管炎(症狀如咳嗽、咳痰、氣促、胸悶)及肺功能下降(表現為肺活量減少、運動耐力下降、日常活動受限)。
5. 塑化劑可致兒童早熟、影響胎兒發育?
兒科專科醫生胡沛麟指出,兒童常透過啃咬玩具、塑膠製品或爬行時接觸灰塵攝入鄰苯二甲酸酯,加上體重較輕,單位暴露下攝入量更高。同時,肝腎功能未發育完全,代謝與排毒能力較弱,毒素更易累積。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結構與雌激素相似,能與受體結合,向身體發出錯誤的「性成熟訊號」,因此容易導致小朋友性早熟。
塑化劑對男女孩影響均等,女孩可能出現乳房提前發育、月經初潮提前;男孩則或有生殖異常。青春期後,男女均可能出現精子或卵子質量下降,影響生育能力。研究亦顯示塑化劑與甲狀腺、胰島素分泌、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肥胖與代謝疾病有關。
性早熟有何影響?
兒童性早熟會令生長板提早閉合,導致成年身高低於遺傳潛能。女孩可能出現月經過早、經痛、不規律,長期雌激素過高或增加乳腺癌、卵巢癌風險;男孩則可能出現女性化特徵。性早熟兒童未來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並可能出現心理焦慮與社交壓力。
孕婦攝入影響胎兒發育
對於孕婦,塑化劑亦可透過胎盤或臍帶血直接影響胎兒發育。男嬰可能出現尿道下裂或隱睾症,亦會增加早產或胎兒生長遲緩的風險。由於胎兒處於器官形成階段,即使低劑量暴露也可能造成長期健康問題。
6. 如何檢測塑化劑對兒童的影響?
可透過尿液檢測評估近期暴露情況,並檢查荷爾蒙水平、生殖發育與神經功能。性早熟可經骨齡檢查確認,必要時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尿道下裂或隱睾症需小兒外科手術;神經發育遲緩則需語言治療、行為訓練或特殊教育介入。雖然無特效藥,但多喝水、高纖飲食、適量運動有助代謝與排毒。
揀塑膠產品注意兩要點
胡沛麟醫生建議,家長如發現女孩在8歲前乳房發育或10歲前初潮,男孩如在9歲前睪丸或陰莖增大,應及早帶子女求醫檢查。另外,選購塑膠產品則應注意以下2點:
- 避免使用含塑化劑產品,例如廉價玩具、奶嘴、餐具、含香精化妝品
- 不要用塑膠容器盛載熱食或油脂,宜改用玻璃、不鏽鋼或標示「不含鄰苯二甲酸酯」 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