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醫院 失眠 失眠|近半港人有失眠症狀 青山醫院設小組助改善睡眠習慣 參加者成功停藥入睡

失眠|近半港人有失眠症狀 青山醫院設小組助改善睡眠習慣 參加者成功停藥入睡

生活健康
不少都市人長期受失眠困擾,即使已接受藥物治療或心理輔導,情況仍未改善。青山醫院於2022年成立「重建睡眠好習慣(遙距醫療)小組」,兩年半以來約有340人次參與,參加者的「失眠嚴重程度指數」由中度失眠(17.4分)降至亞臨床失眠(10.49分),睡眠效率亦由平均73.8%提升至86.6%。

失眠普遍 女性及長者比例較高

青山醫院臨床心理學家張嬋玲指出,有數據顯示,本港有48%市民曾出現失眠症狀,當中約一成半影響日常生活,約6%被診斷為失眠症。女性患失眠的比例是男性的1倍,逾兩成長者更有嚴重失眠。至於判斷失眠診斷標準,她指如入睡需時超過30分鐘、夜間經常醒來難再入睡、清晨早醒或睡後仍覺疲倦,且每周至少3次、持續3個月以上並影響日常生活,即符合失眠診斷標準。她強調失眠僅次於痛症,是常見健康問題,既可能是抑鬱症的徵狀,亦是風險因素,嚴重者或引發自殺念頭,不容忽視。

四大方向解決失眠 不在床上玩手機

該小組以遙距醫療形式進行,分6節課程,每周一次,透過講解正確認知和行為治療,協助參加者重整作息。干預方向包括:

  • 建立正確睡眠觀念,不強求每晚必須睡滿8小時
  • 填寫睡眠日記,規劃並限制睡眠時間
  • 養成良好習慣,避免在床上使用手機、看電視或看書
  • 調整思維,減低對失眠的焦慮感,避免惡性循環

醫護人員會按睡眠日記為病人度身訂造上床及起床時間,逐步調整生理時鐘。部分參加者於兩至三周已有改善,亦有人需較長時間適應。

參加後成功停藥入睡

患抑鬱症的阿穎曾依賴安眠藥,藥量加重仍未見效,參加小組後,她學懂「睡不着也不應責怪自己」,並將床與睡眠劃上等號,最終成功停藥。另一位退休後患焦慮症的阿玉,曾因失眠整晚無法入睡,透過寫睡眠日記和壓縮睡眠時間,她逐步改善情況,如今即使半夜醒來亦能很快再入睡。張嬋玲表示,很多人因誤解或不良習慣而導致失眠,小組正是協助病人調整心態和作息,減少焦慮,重建健康睡眠模式。

張嬋玲強調,失眠並非單純「睡不着」的小問題,而是會影響情緒及健康的隱憂。她提醒市民保持固定的起床時間、避免在床上進行與睡眠無關的活動,並且不要過度逼迫自己睡滿8小時。她補充,年輕人常因「捨不得睡」而造成睡眠不足,這與失眠不同,但同樣屬於剝削睡眠,長遠亦會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