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風後吞嚥困難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教你安全飲食與照顧策略
了解中風與吞嚥困難關聯
中風是導致吞嚥困難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黃醫生指出,中風的本質是腦部因血管阻塞或爆裂而受損,從而喪失部分功能。由於腦部不同區域都參與控制吞嚥這個複雜的過程,包括大腦皮層、腦幹及小腦,因此許多不同位置的中風都有可能引致吞嚥困難。醫生解釋,腦幹內藏有吞嚥及呼吸的控制中心,即使是微小的中風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吞嚥問題。除了中風,柏金遜症和晚期認知障礙症等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亦會因肌肉協調能力下降而影響吞嚥功能。

識別吞嚥困難關鍵警號
要有效管理吞嚥困難,首先要識別其警號。黃醫生提醒,部分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但照顧者可以多加留意。早期症狀可能包括不自覺地流口水,這是因為患者未能如常吞嚥唾液所致。進食時,更明顯的症狀則有咳嗽、進食後口腔內仍殘留食物、感覺食物黏在喉嚨,或需要重複吞嚥才能把食物嚥下。這些症狀都暗示患者的吞嚥肌肉或神經協調可能出現問題,若處理不當,食物或飲品便有機會誤入氣管,俗稱「落錯格」,嚴重可引致吸入性肺炎。
專業評估與飲食調整
面對吞嚥困難,醫護團隊會為患者進行專業評估,言語治療師會根據評估結果,建議最適合患者的飲食方案。這通常涉及調整食物的質地與液體的稠度,以確保安全。黃醫生提到,坊間已有不少專為吞嚥困難人士而設的產品,例如食物凝固粉,能將清水、果汁等流質飲品變得濃稠,減低誤入氣管的風險。而在食物方面,則可能需要將固體食物製成糊狀的「軟餐」或「糊餐」,令患者安全吞嚥。此外,一些日常習慣的調整亦相當重要,例如確保患者坐直進食、保持專注、避免邊吃邊看電視,並且要小口慢食,確保吞下上一口後才吃下一口。
為患者定制營養飲食計劃
黃醫生提到為吞嚥困難的患者設計營養飲食計劃非常重要,需確保在有限食量內提供充足且均衡的營養。傳統糊餐份量較大,但患者胃口普遍較小,難以吃完,易導致營養不良及肌肉流失,影響健康。坊間不少品牌,例如一些即食營養糊餐,採用濃縮配方,符合IDDSI第4級(糊狀)標準,質感順滑、安全易吞。只需加熱水攪拌即可食用,一小碗便能提供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方便患者攝取所需營養。
提升食慾的營養小食方案
黃醫生指,中風患者常因食慾不振而抗拒進食,長期食用單一糊餐易感乏味,會影響進食意願。若果想改善體驗,可在正餐間加入營養小食,如營養布丁,刺激食慾並補充能量,讓患者補充營養,同時提升飲食樂趣。
出院後飲食管理的過渡策略
中風患者出院後的飲食過渡至關重要,需逐步適應以確保安全進食。言語治療師通常建議從糊狀的食物開始,如肉糊、菜糊,以降低吞嚥風險。市面上的專業產品,如即食營養糊餐,能幫助患者安全享受食物,同時減輕照顧者壓力,讓患者與家人在過渡期更順利適應飲食需求。
總括而言,中風後的吞嚥困難雖然棘手,但絕非無法應對。透過專業評估、調整飲食質地、注意進食姿勢,並善用營養產品,便能有效降低嗆咳風險,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營養。這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更能提升其生活質素,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讓康復之路走得更平穩。
注意:特殊醫用食品。產品專為吞嚥困難人士而設。請在醫護人員或言語治療師指導下使用。
以上內容及產品建議為受訪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建議患者先諮詢醫生或專業醫護人員,再按個人身體情況及病情等,選擇最適合的營養補充方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