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賭博與腦神經科學:從「快感」到「失控」的路徑
多巴胺的釋放
要理解成癮行為,首先要看大腦的「獎賞系統」。當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正面刺激(例如吃美食、得到讚賞等等)時,大腦會釋放俗稱「快樂荷爾蒙」的多巴胺,為我們帶來愉悅與興奮。賭博贏錢的快感令大腦得到充分刺激,我們會想要重複剛才的經歷,慢慢對賭錢這個行為產生了渴望。
賭博最吊詭的地方是,你永遠不知何時才會贏。賭博的回報並不固定,輸贏交替,我們的大腦對這些「未知」與「不確定性」格外敏感,當終於遇上一次贏錢,滿足感會大於一切。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為「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這種不固定的贏錢比穩定固定收入更令人欲罷不不能。在過程中,每一次下注、期待、揭曉的瞬間,都會引發更多多巴胺,便人們感受到更大驅動力去賭博,逐漸無法自拔。
大腦的獎賞路徑
大腦的獎賞系統其實有一條路徑,多巴胺會傳送至腦部不同區域。假如大腦的獎賞系統被賭博過度刺激,對腦部不同功能也會產生深遠影響,加深對賭博的依賴:
記憶受損 ── 研究顯示,長期賭博會干擾海馬體(Hippocampus)的運作,使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功能下降。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賭徒在賭桌上會「忘記」過去的慘痛經驗,只記住了最深刻的贏錢經歷,從而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
判斷力削弱 ──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的功能下降,使賭徒難以正確評估風險與後果。很多時他們傾向於高估勝率、低估損失,或是認為自己有一套必勝功略。甚至在明知自己財務已陷入危機時,仍然選擇「孤注一擲」,最後恨錯難返。
決策偏差 ── 大腦在長期受多巴胺驅動下,會傾向於「立即滿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 而忽視長期後果。這種「立即滿足」使賭徒難以停手,即使未來風險極大,也無法抵抗眼前的下注誘惑。
事實上,不同研究指出,病態賭博與濫用物質(例如酒精依賴或毒癮)有驚人的相似性,兩者都會改變大腦結構與功能,使患者「知道不應該,但仍然無法停止」。換言之,賭博失調不只是「意志薄弱」,而是一種腦部機制失衡的狀況。正因如此,國際診斷手冊(如 DSM-5)已將賭博失調列入「成癮相關疾病」的範疇,與藥物成癮並列。
「差一點就贏」:你已經墜入陷阱了
正正因為患上賭博失調的人士會有不同的認知偏差,臨床心理學家會為他們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希望糾正他們對賭博的主觀錯誤想法。事實上,不同學者都繼續尋找更多客觀的證據,去拆解賭博產業的「心理設計」。其中有一個有趣但致命的現象——「差一點就贏」(Near Miss Effect)。舉例來說,當你在老虎機上看到三個圖案有兩個相同,而第三個只差一格時,即使結果是輸,你也會感到十分興奮,好像成功就在身邊擦過,與贏錢只差一點距離。而研究發現,這種「差點中獎」的情境會激活與真正贏錢相似的腦區,令人誤以為「快要成功」,從而加強繼續下注的動機,但實況是,無論如何,你也是輸了。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馬瀚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