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義診病童無數 治病必求治本 黃天賜教授:我由頭問到腳 搵出根源
醫館連同位於馬路對面、幫助弱勢患者的醫道惠民診所均選址深水埗,「因為我自細喺深水埗長大,60年代爸爸嘅涼茶舖喺南昌街同汝州街交界,位置係個濕市街市,當時有好多民生工藝,有人喺街市打棉胎、有人造木秤,嗰時冇電鑽乜要用人手造,好熱鬧好多嘢睇。」
中國醫館的傳承人黃教授出身自醫藥世家,他是健絡通藥業有限公司創辦人、黃道益活絡油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學士、香港中醫骨傷學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中醫骨傷學會發展慈善基金創會董事,以及香港福幼基金會創會董事。父親黃道益先生,60年代從經營涼茶舖到開中藥醫館,全家服務附近街坊。他受父親影響,後來也選擇了中醫、骨傷跌打科之路,「當年嚟睇病嘅都係我哋住板間房嘅鄰居,個個熟口熟面。嗰時睇醫生要幾十蚊,一般人每月人工只係幾百,所以街坊傷風感冒,都只係去涼茶舖搵我爸爸飲碗涼茶。」
電視與工廠崛起
想當年,他們一家生活在騎樓屋。他是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五的獨子,和父母、姐妹們一起前舖後居,後因生活空間不足,一家人租住了騎樓屋四樓的板間房,「我成長期經歷社會環境嘅變化。1967年無綫電視開台,涼茶舖生意立即唔同,晚上好多客人嚟睇電視、玩點唱機,係一個平民娛樂場所。慢慢好多家庭開始買電視機, 70年代製衣廠、電子廠、塑膠花廠蓬勃,我哋板間房嘅鄰居,都去工廠攞膠花、攞牛仔衫布返屋企加工,板間房變晒小型工廠。」

之後涼茶舖生意轉差,從十多名夥計變成零員工,黃家的孩子們都要上陣,「到我大少少,我都幫手秤藥、煮涼茶,爸爸亦開始做中醫。」
我:「知道你細個曾經大病一場。」
他:「大概11、12歲我感冒幾日都唔退燒,醫生馬上叫我去伊利沙伯醫院檢查,結果我患咗風濕性心臟病。當時我體質好差,有一兩年定期要入醫院,每次住半年以上,僥倖最後冇事,慢慢唔使依賴西藥。出院後我跟爸爸學醫,又學十二路潭腿、蔡李佛,仲去街坊福利會報讀柔道課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時參觀針刺麻醉手術,後來引發針灸治療在美國大熱。那時候,黃教授亦對針灸產生了興趣。
打救都市病患者
「點解你後來去咗加拿大生活?」
「嗰時得到爸爸幫過嘅朋友送上兩張機票,兩個大家姐就去咗加拿大,然後我哋一個一個、直到排第五嘅我,都喺1974、75年左右過埋去。我未夠17歲,繼續升讀中學,畢業後就去學牙科技工,因為姐夫係牙醫,佢鼓勵我畢業後同佢拍檔,於是我就加入Dental Lab Technician行列,因而接觸到好多機器,為我帶嚟啟發 — 機器點樣應用喺做藥油方面?當時爸爸醫館已經有活絡油,但生產過程全人手,之後,我慢慢將家庭手作活絡油嘅生產機械化。」
黃教授的加國生活安逸,熱愛攝影的他,因為對祖國有情意結,每年都會抽時間回港,到內地拍攝風土人情相片。黃道益先生在65歲時退休,他亦決定返港接手醫館。
我把握機會詢問健康疑慮,「我成日食止痛藥,點算?」
他說:「中西醫好、疼痛專科好,好多都醫唔到痛症。由細到大爸爸都教我用手指公幫人按摩,搽啲藥油就止痛,冇諗過喺外國社會,病人食大量止痛藥咁嚴重。當爸爸話退休時,我返嚟香港前特登去讀Marketing,除咗想做好藥油生意,最終目的係用我學到嘅止痛方法,去幫助全世界,如果你唔識得處理疼痛,疼痛就會處理你,我會由頭問到落腳,搵出病人疼痛嘅根源。」
一路走來,他醫治過無數腦病患者,經他手處理的腦病兒童達1,400多個,包括了腦麻痺、自閉症、「五遲五軟」發育障礙症者,還有唐氏綜合症等。唐氏綜合症也醫治得到?
「就算美國,腦性麻痺都係以輔助治療為主,並唔係針對性醫治病人腦部嘅健康。我哋中醫,病喺頭頸會主要醫肌肉同筋骨,頸椎復位好重要,但我唔建議普通人去做頸椎復位。我開發咗針對性嘅鬆筋針灸,唔需要留針,因為小朋友唔會坐定定畀你針,腦病兒童包括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罕有病、糖尿病、憂慮症等全部都適用。」

他最年輕的腦麻痺病人只得五個月大,由美國回來,他呼吸系統出現了問題,「好多人話問題在於肺功能,唔同醫生、醫師,唔同專家都有唔同角度,但喺我骨傷科去睇,呼吸系統由我哋個腦控制,就正如『久視傷血』(《黃帝內經》五勞七傷理論),眼睛係我哋中樞神經一部分,久視傷血就係眼睛疲勞,疲勞就係裡面嘅血液循環唔好,所有腦部嘅血,頭部嘅血,都由頭頸三條動脈,左三條,右三條血管帶動,頸椎動脈要穿過六節椎孔,所以頸椎稍微移位,血管就會卡住,就有好大機會影響血管順暢度。好多肌肉喺頸前面,頸邊最常見有胸鎖乳突肌,可以摸到嘅,上啲就有翳風穴,如果你撳落去有壓痛點,即係中醫講嘅不通則痛。」
九成都市病來自頸
經驗告訴他,都市人醫不到的病,九成都跟頸有關,因為頸影響腦部血液循環,包括呼吸、打鼻鼾、眼睛疲勞、聽覺不好等問題。很多病人都不自覺有頸椎出事,他們大多說自己失眠,扯鼻軒或頭痛。他表示頸椎錯位的人,很多都兩腳不平穩,不能單腳站著,通常是第一節和第二節頸椎之間壓了神經。
「當個病人行入嚟,我會睇佢姿態、睇睇係咪骨盆問題,如果骨盆有事,我就教佢做運動復位。最好嘅醫生唔係醫生,係病人自己,我研發嘅運動叫健樂操,針對骨盆、頸椎、胸椎、腰椎,因為我哋係脊椎動物,好多病都同我哋嘅脊椎有關。」
《黃帝內經》有一句非常吸引他,就是治病必求治本,「書中話如果搵唔到病因,你可以等病人死後解剖而視之。我覺得好驚訝,因為中醫幾千年前已經將解剖學,應用及記錄喺中醫第一本經書入面,亦都同太極拳、傳統射藝理念一致,所有嘢講嘅都係陰陽平衡。月亮代表陰,太陽代表陽,其實陰陽係咩呢?就係大自然,凡事要睇你自己,你唔可以改變大自然,同我哋中國人做事嘅態度一樣。孔子講嘅,你只能求諸於己,我喺學習傳統射箭時學到同一理論,我哋射箭,中到,大家當然開心,但中唔到有啲人會好憤怒,好似人哋打麻雀牌章唔好,食唔到糊會發脾氣咁,射箭一樣。傳統射藝喺君王年代用嚟選賢臣,選邊啲兵將升級去做官、可以去打仗,睇睇佢哋贏嘅時候會唔會好驕傲,射唔中會唔會好氣餒。」
黃教授義診救治千幾名病兒童,等同救了千幾個家庭,他深明病童家人們的需要。
「社會需要為呢啲小朋友嘅家庭付出更多。我哋耐不耐聽到不幸嘅新聞,家中有長期病患者,全家人情緒都受影響,甚至有啲走向末路。點解會繼續發生呢?明明中醫針灸治療對一啲病童帶嚟好效果,但佢哋唔可以經常嚟,因為一,家長忙搵食,第二,對小朋友嚟講,讀書可能比健康更重要,因為要考試佢哋唔敢缺學,只好嚟少啲治療,結果影響康復治療嘅進展,所以希望有關部門,可以悉心安排一啲考慮因素畀慢性病患者。」

記錄治病經驗
我問:「你同我講過你每日工作12小時,咁你有冇me time?」
「有,我瞓醒我就會寫書。我哋中醫骨傷科醫學文獻唔多,有記錄嘅更加少,我會將自己醫病嘅方法寫低,將爸爸教我嘅骨傷科治療經驗,應用喺而家嘅都市病,譬如最簡單嘅頭痛、失眠、情緒壓力、憂鬱症我哋都醫好多嘅,因應病人嘅狀況,多數一家之主係女性,我都醫埋婦科。呢幾年嘅經驗豐富咗我,所以我好珍惜呢個機會去寫出嚟。我一起身就寫書,去到夠鐘要開診,我就返醫館睇病人。」
強調「健康由頭開始」的黃教授,因應我早年膝傷,親授我兩招運動來舒緩筋骨。他說:「舊傷唔處理,慢慢就變成舊患。初頭係關節勞損,但如果你年紀大關節有問題,就會同肌肉及血管、神經有關,肌肉嘅收縮狀況唔好,會影響我哋高血壓,因為血落到腳上唔返去身體。我成日都講人有三個關卡,第一卡就係頸部,第二卡係胸部,如果你坐得唔直,圓肩就會壓住個胸嘅呼吸系統,特別係女性,會影響胸部嘅血氣循環,有血冇氣,就會形成痰瘀結節,會有婦科問題。如果頸部痰瘀結節,就會有甲狀腺、扁桃腺、呼吸系統暢順嘅問題。由頭到腳人體上、中、下三大部份,年輕人大部分嘅病都喺上部,到咗中年,問題大多數喺上部加中部,係累積嘅,如果你以前有頸痛、有頭痛,你唔理佢,就慢慢累積去到胸部,就有胸部嘅病、去到腸咪會有胃病、糖尿病,再腎病、心臟病囉,一路一路往下伸去到老年時第三卡 — 骨盆。」
TVB劇集《俠醫》男主角、由陳豪飾演的凌為民,以義診無數腦病病童、致力於推廣香港中醫藥文化的黃教授作藍本。他認為陳豪跟自己你有沒有一些共通處?
「劇集好多情節當然都係編造㗎啦,雖然我同陳豪認識唔算太耐,但從交往之中,我覺得有幾樣嘢大家好相似,首先我哋同樣家庭觀念好重,此外佢出身同我一樣都係來自醫學世家,佢對中醫、針灸、推拿都有認識。我教佢射箭吖、太極拳佢都好有氣質,因為佢有運動細胞,佢真係『俠醫』角色嘅不二之選。」
「教授,你認為開心嘅定義係乜嘢呢?」
「人之初性本善,幫到人自然好開心,就算幫唔到人,當我發覺有可以去探討嘅方向,亦都係開心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