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38歲男上腹隱痛以為普通胃痛 終揭十二指腸穿窿 醫生籲留意7大病徵大便變一種色注意
十二指腸潰瘍目錄
施婉珍醫生分享一宗病例,一名38歲病人陳先生因職業特性常需熬夜趕工、三餐不定,長期依賴咖啡提神,且煙齡超過十年。儘管長期受上腹部隱痛困擾,但他誤以為只是壓力過大導致的普通胃痛,自行服用止痛藥了事。至兩個月前,他發現大便顏色變黑,但除偶爾腹痛外並無其他明顯不適,所以仍未就醫檢查。
直至數日前,陳先生突發劇烈腹痛,像「刀割一樣」蔓延至全腹,伴隨噁心嘔吐、冷汗直流,緊急送醫後確診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及腹膜炎。經緊急手術修補潰瘍後,他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程,病程才逐漸穩定。
施婉珍醫生指出,由於陳先生長期飲食不規律、吸煙、濫用止痛藥等,加上忽視黑便等出血信號,才會導致潰瘍惡化為危及生命的穿孔。
十二指腸潰瘍有何症狀?如何與一般胃痛/消化不良作區分?
施婉珍醫生指出,一般胃痛多因胃部刺激引發,疼痛感通常會在進食後30至60分鐘加劇;消化不良則是無固定疼痛時段,常伴隨腹脹、噯氣、易飽等,與飲食不當、壓力過大相關,症狀持續時間較為短暫。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的典型症狀為上腹部疼痛,這種痛感通常是持續性或間歇性的,尤其在空腹或夜間時更為明顯,進食後有機會短暫緩解,但約1至3小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胃灼熱、胃酸倒流、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等情況。
十二指腸潰瘍7大警號
- 空腹或夜間明顯加劇的上腹痛
- 進食後短暫緩解、1–3小時後復發
- 胃灼熱、胃酸倒流
- 噁心、嘔吐
- 食慾減退
- 體重下降
- 黑便
十二指腸潰瘍由哪些原因引起?
十二指腸潰瘍是指十二指腸內壁因受損而成的病變,主要是由於胃酸及胃蛋白酶對腸壁的過度侵蝕造成的,常見成因包括: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會削弱腸壁的防禦機制,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導致黏膜受損。
-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士匹靈或布洛芬):抑制保護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護能力,增加潰瘍風險。
- 持續過度的心理或生理壓力: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擾亂胃酸分泌,從而加重病情。
-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高鹽飲食、暴飲暴食等,阻礙腸壁修復機制,進一步提升潰瘍的可能。
- 其他因素:如遺傳因素,有潰瘍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風險更高;某些疾病(如胃泌素過盛症等)會引發胃酸過量分泌,也是潰瘍的一個重要誘因。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何引致十二指腸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會削弱黏膜保護層,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導致腸壁受損形成潰瘍,進而引發疼痛、出血甚至穿孔,因此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是關鍵環節,可有效促進潰瘍癒合並預防復發,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迷思:只有吃得辛辣或喝酒才會得潰瘍?
施婉珍醫生稱,並不是只有辛辣飲食或喝酒才會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是兩大主要誘因,飲食辛辣和喝酒可能會刺激黏膜、加劇症狀,但並非直接誘因。
十二指腸潰瘍可引致哪些嚴重併發症?
若忽視治療或處理不當,十二指腸潰瘍有機會導致以下嚴重後果:
- 消化道出血:可能會出現黑便或柏油樣大便,亦有機會導致失血性貧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 潰瘍穿孔:有機會引起急性腹膜炎,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 幽門梗阻:可能導致腸道狹窄,阻礙食物通過,引起反覆嘔吐和營養不良
- 其他情況:長期未治療的潰瘍還可能增加癌變的風險,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
十二指腸潰瘍可如何治療?
施婉珍醫生指,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療法、手術治療及定期檢查三個方面。
藥物療法
通常是首選,透過質子泵抑制劑(PPI)來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癒合。質子泵抑制劑能夠顯著減少胃酸分泌,為潰瘍提供一個有利的治癒環境。此外,如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接受抗生素療程來根除菌株,治療期間一般為7至14天。
常用的兩款抗生素通常與質子泵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聯合使用,以確保有效清除細菌。患者也可能使用抗酸劑與黏膜保護劑,以緩解症狀並保護腸胃黏膜。這些藥物能夠形成一層保護膜幫助癒合。
手術治療
主要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的病例,如持續性出血、穿孔或胃出口阻塞等。在這些情況下,外科手術可能涉及部分胃或十二指腸切除,通常用於嚴重或反覆發作的潰瘍,以解決潰瘍所導致的問題。例如,縫合手術用於修復潰瘍穿孔,防止胃內容物漏入腹腔。
胃部分切除術則可以減少胃酸分泌,從而緩解潰瘍症狀。雖然手術治療非常有效,但通常是作為最後採用的方式,因為它涉及更高的風險和更長的恢復期。因此,在考慮手術之前,醫生會盡可能嘗試其他治療方法。
定期檢查
治療之後,定期的胃鏡檢查是不可缺少的追蹤措施,目的在於確認潰瘍是否完全癒合,及早發現潰瘍轉變或合併症。依病情嚴重度不同,內窺鏡檢查頻率會有所差異,嚴重情況通常每三至六個月檢查一次,而無症狀患者則可能每三年一次。透過定期監控,可以有效維持療效並降低疾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檢查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治療後確保細菌已被清除,避免再次感染。血液檢查則能監測與十二指腸潰瘍相關的各種指標,如血紅蛋白水平,以評估是否有出血等併發症。
哪些生活習慣或飲食方式,有助預防十二指腸潰瘍?
施婉珍醫生提醒,預防十二指腸潰瘍的關鍵在於徹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和長期養護腸胃,日常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 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細嚼慢嚥,以減輕胃負擔;忌辛辣、過酸、油炸食物及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避免吸煙和酗酒;避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
- 管理壓力:透過運動、冥想、興趣活動釋放壓力,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刺激胃酸分泌。
- 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完成抗生素療程後,通過檢查確認感染已清除。
- 規律用藥:即使症狀緩解,也需按照醫囑完成藥物療程,切勿自行停藥。
- 定期追蹤:對於曾經患病或高危人群的人士,建議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及時發現消化道異常並採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