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35歲女胃氣脹胃痛拖半年 確診末期胃癌癌細胞佈滿腹腔 注意3大特徵不煙不酒可中招
廣告
胃癌屬本港10大癌症之一。有腸胃科專家就分享病例,指一名35歲女子半年前開始出現胃氣脹及打嗝症狀,食胃藥後症狀時好時壞。至近日事主因胃痛難當求醫,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確診為末期胃癌。醫生細問下得知女患者雖不煙不酒,但就有家族病史,加上飲食不規律且少食水果,成為年紀輕輕就罹患胃癌的主因。
年輕人胃癌風險不容忽視
台灣腸胃科專家林相宏提醒,即使年輕都不應輕視胃癌;約15%的胃癌患者年齡小於40歲。上述35歲女子早在半年前便出現胃氣脹、打嗝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她起初以為只是小問題,自行服用胃藥,症狀時好時壞,結果拖延了半年。
胃氣脹半年未處理 35歲女確診胃癌已是末期
該女子在半年間食量逐漸減少,從一餐食一個飯盒到只能食半個,其後甚至食幾啖就無法下嚥,體重足足減輕6公斤(約13磅),症狀從最初的胃氣脹惡化成劇烈胃痛,甚至需要坐著才能入睡,最終才去就醫。
經胃鏡檢查,發現女子胃內有一深且大的潰瘍,邊界不規則,經切片確診為胃癌。雖然計劃進行手術治療,不幸的是手術中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整個腹腔,無法進行手術,屬於末期胃癌。
分化不良型胃癌3大特徵 年輕女性更高危
林相宏指該女子平時不吸煙、不飲酒,但有胃癌家族史,同時因工作關係而三餐不定時,亦從來不吃水果。林醫生指臨床上約15%的胃癌患者是年輕人,且多為分化不良型胃癌,其特點有以下3個:
- 年輕女性較高危:分化不良型胃癌常見於年輕女性,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 容易轉移且預後差:比其他類型胃癌更易轉移,侵襲淋巴,預後較差。
- 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症狀,通常已是晚期。
林相宏提醒,胃部持續不適應及早就醫,尤其是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吸煙飲酒習慣,以及喜愛燒烤、煙燻、紅肉而少吃蔬果的人,更應積極檢查。
胃癌|香港年增1300宗新症
胃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在2022年,胃癌新症共有1,272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6%。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7宗新增個案。在2022年,胃癌導致63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4.3%。胃癌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男性和女性新症年齡中位數分別為72歲和68歲。
5大胃癌高危因素
據醫管局資料,引致胃癌的因素有很多,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和EB病毒感染有可能增加患胃癌的機會。下列人士,請特別注意:
- 男性:男性發生胃癌的機會是女性的兩倍。
- 50歲以上:年紀越大,患胃癌的機會越高。五十歲以後患胃癌的機會更高。
- 高鹽飲食:長期進食高鹽、醃製和燻製食物會增強加患胃癌危險性。
- 曾患胃病:胃部息肉、進行過胃部切除手術及患有惡性貧血的人士,患上胃癌的機會較高。
- 吸煙人士:吸煙人士患上胃癌的機會較非吸煙人士高。
- 家族遺傳:家族近親曾患有胃癌的人士,較其它人患上胃癌的機會高兩倍以上。
7大胃癌常見徵狀
如果大家有以下徵狀,可能是患上胃癌,但亦可能是其他更常見的情況如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懷疑徵狀,應盡早向家庭醫生求診:
- 持續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 體重急速下降
- 小腹腫脹
- 進食後腹脹不適
- 嘔吐,甚至吐血
- 大便出血或大便呈黑色
- 貧血、疲倦、虛弱
胃癌|7大壞習慣增胃癌風險
- 吸煙
- 飲酒
- 高鹽飲食
- 愛吃醃製食物
- 愛吃燒烤、油炸食物
- 少吃菜
- 三餐不定時
4大好習慣預防胃癌
在飲食方面可採取一般的防癌飲食原則,包括:
1.多吃新鮮蔬果
- 十字科類蔬菜(例如西蘭花、白菜、椰菜花、芥蘭等)含抗癌物質,有助分解體內致癌物質;
- 含豐富胡蘿蔔素的蔬果(例如紅蘿蔔、芒果、木瓜等)有助加強身體的抵抗能力,直接減低患癌的機會。
- 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例如橙、西柚、士多啤梨等)有抗氧化功能,可減低患上胃癌的機會。
2.少吃高鹽食物
- 醃製、燻烤類食物(例如臘腸、鹹蛋、香腸、火腿、煙肉、鹹魚等),製作過程中形成致癌化合物。
- 油炸食物,油炸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減低體內組織的氧含量,破壞身體的組織。
3.注意個人衛生
- 多洗手及避免接觸排泄物或嘔吐物,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4.定期檢查
- 如果家族有近親曾患上胃癌,建議40歲以上人士每年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關鍵詞
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