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損傷 重拾活動力的黃金法則
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典型症狀
前十字韌帶連接股骨與脛骨,形如十字,負責穩定膝關節。損傷多由「旋扭式」動作引起,如足球、籃球或滑雪中的急停、轉向或切入,偶爾亦可能因膝蓋直接撞擊而受傷。患者常回憶受傷瞬間時聽到膝蓋「啪」一聲,伴隨深層疼痛。傷後6至12小時,膝蓋可能腫脹,患者出現跛行、活動受限,甚至在轉身時感到膝蓋不穩。
早期處理、診斷及治療
前十字韌帶損傷可分為三級:
一級損傷:韌帶拉扯但未斷裂。
二級損傷:韌帶部分斷裂但仍連繫。
三級損傷:韌帶完全斷裂,分離成兩段。
急性期處理應遵循RICE原則,亦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包紮)和Elevation(抬高患處)。在專科醫生進行面診與初步檢查後,若懷疑前十字韌帶損傷或膝關節鬆弛,會安排磁力共振掃描(MRI)作進一步確認,同時評估半月板或軟骨等其他損傷。
由於前十字韌帶供血不足,無法自行癒合。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活動需求、損傷程度、及檢查報告,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一般分為手術和非手術兩種。
非手術治療
適合活動量較低、十字韌帶部分斷裂、且情況穩定,或願意放棄高強度運動的患者。治療期約8至12週,重點通過物理治療,恢復膝關節活動範圍,強化股四頭肌、腿後肌、髖外展肌及核心肌群。急性期可短期使用膝托,但不建議長期佩戴。
手術治療—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
適合年輕或年過40但運動量大的患者,尤其是韌帶完全斷裂或不穩定者,適合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手術以自體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韌帶,恢復膝關節穩定,並預防半月板或軟骨損傷,降低早期骨關節炎風險。
手術多以全身麻醉下微創方式進行,患者多數可於術後翌日出院。康復期約4至6個月,全面重返運動則需6至9個月。研究顯示,約85%患者可恢復至受傷前的活動水平,復發率僅10至14%。
預防的四大要點
1.肌肉訓練:強化股四頭肌、腿後肌及髖外展肌,提升膝關節穩定。
2.正確運動技巧:學習適當跳躍和著地姿勢,避免高風險動作。
3.熱身與收操:運動前後充分暖身和放鬆,確保肌肉關節最佳狀態。
4.穿戴保護裝備:必要時佩戴膝托或護膝,分散衝擊力。
前十字韌帶損傷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阻礙運動表現。要達致全面康復,需醫生與物理治療師的跨專業團隊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若身邊有人不幸受傷,應及早轉介至骨科專科進行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專欄:浸醫與您
撰文:尹翼翔醫生 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