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20年追蹤研究揭妊娠糖尿可遺害18年 孕婦高血糖肥胖子女肥胖風險高七倍

中大研究|20年追蹤研究揭妊娠糖尿可遺害18年 孕婦高血糖肥胖子女肥胖風險高七倍

婦科產科
中大醫學院今日(13日)發表三項研究,追蹤超過500對母子長達近20年,發現懷孕期間血糖水平對母親及下一代的長遠代謝健康影響。研究顯示,患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婦,其子女在成年早期出現肥胖或血糖異常的風險顯著增加;若孕婦同時超重,子女肥胖風險更高達七倍。研究亦首次識別出臍帶血中多個DNA甲基化標記,有助預測子女的代謝健康風險。專家強調,妊娠糖尿的影響並不止於懷孕階段,應為母親及子女提供長期健康監察。

本港每六名孕婦一人妊娠糖尿

妊娠期高血糖是指懷孕期間血糖異常升高的情況,其中約八成屬妊娠糖尿病,即由懷孕狀態而引起的暫時性高血糖。中大醫學院指出,估計本港每六名孕婦中便有一人患有妊娠糖尿病。過往研究已知,妊娠糖尿婦女日後患糖尿病風險較一般孕婦高七至十倍,但其對下一代的長遠影響仍未完全了解。

孕期血糖偏高及超重 子女肥胖風險高七倍

中大團隊對506對母嬰進行長期追蹤,從出生至成年早期持續觀察。結果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血糖越高,子女長大後出現血糖異常的風險越大,即使孕婦未達妊娠糖尿病診斷標準亦有關聯。研究指出,若孕期血糖偏高,子女在童年出現超重或肥胖的風險增加約五成。相關研究結果已刊於國際期刊《Diabetologia》

另一項在同刊發佈的研究進一步發現,若孕婦在懷孕期間同時患妊娠糖尿病及超重,其子女在出生至7歲,以及11至14歲階段的體脂積聚風險,較沒有代謝問題孕婦所生子女高出七倍。研究團隊指出,結果突顯「母體營養過剩」對下一代健康發展的長遠影響。

臍帶血DNA甲基化標記 有助預測代謝風險

為探討母體血糖與下一代代謝健康的生物機制,中大研究團隊與澳洲墨爾本Baker心臟及糖尿病研究所合作,從臍帶血樣本中識別出多個DNA甲基化標記,或可解釋母體血糖偏高與子女日後出現血糖異常及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的關聯。這些標記具潛力成為預測下一代代謝疾病的生物指標,研究成果已發表於《Diabetes》期刊

妊娠糖尿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黃志超教授;何善衡糖尿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任(學術)馬青雲教授及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譚永雄醫生。(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黃志超教授;何善衡糖尿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任(學術)馬青雲教授及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譚永雄醫生。(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專家籲孕婦及早控糖 持續監察母嬰健康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譚永雄醫生表示:「我們在十多年前展開對妊娠糖尿病孕婦所生子女的長期追蹤研究,當時對其長遠影響仍所知不多。經過近20年的研究,我們確認妊娠糖尿病與下一代出現肥胖及血糖異常的風險有密切關聯。今次研究更進一步顯示,母體在懷孕期間的血糖水平對子女的成長有深遠影響,即使相隔18年,仍可觀察到相關的代謝健康後果。」

婦產科學系黃志超教授亦指出,雖然懷孕期血糖異常僅持續數月,但其對下一代健康的影響可能持續多年,當中的生理機制值得深入研究。

何善衡糖尿科教授、中大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任(學術)馬青雲教授補充,妊娠糖尿病現時非常普遍,研究結果顯示其影響不會隨懷孕結束而消失,應為患者提供懷孕期及產後的健康指導,並為其子女持續跟進,以減低日後肥胖及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 參與追蹤研究的謝女士(左)及彭女士(中)均在懷孕期間患上妊糖尿病,於產後近20年的隨訪均被診斷患有高血脂及血糖偏高。她們表示當得知子女亦可能受影響出現代謝問題,時常叮囑他們要多運動及注意飲食上的糖分攝取。(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參與追蹤研究的謝女士(左)及彭女士(中)均在懷孕期間患上妊糖尿病,於產後近20年的隨訪均被診斷患有高血脂及血糖偏高。她們表示當得知子女亦可能受影響出現代謝問題,時常叮囑他們要多運動及注意飲食上的糖分攝取。(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

圖片來源:中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