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終章 死亡與遺忘

生命的終章 死亡與遺忘

腦神經及精神健康
看見熟悉的名字出現在轉介信上,我知道將會與闊別三年的病人再相見。相見的一刻,她流淚了,說熟悉的面孔讓她安心,但同時令她難過。她剛發現癌症復發,便被告知這個病已到了末期。「或許這是我們最後一次的重逢。」她如是說。

她無懼死亡,卻懼怕分離,她既憂心孩子們的將來,又害怕丈夫未能夠好好地愛錫和照顧他們,像她對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她很想看見孩子們畢業、結婚和生兒育女;她亦很想和丈夫相處到白頭。有好一段時間,她都在求告上天:「求吓你俾我多幾年命…三年?兩年?求吓你…」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她開始沮喪於求告不果,以及癌症帶來的難以承受的痛。隨著身體機能日益衰退而浮現的無力感,死亡的恐懼和不確定性變得愈來愈濃烈。縱然千般不捨,她卻因為害怕成為家人的負累,而想過結束生命。

面對身體漸見虛弱,她知道死亡已越走越近。家人看見她每天都忍著疼痛、頑強地努力生存下去時,既心痛,又不捨。從前慣於專注工作的丈夫,在意識到她將永遠離開自己後,一改過去的習慣,決心學習放下工作,並多關心妻子的身心狀況。他不但悔恨從前沒有好好珍惜與她的相處,也因為未能及早發現她的癌症復發而內疚和不斷自責。「看著沒有她的家,我實在無法想像以後的日子如何與孩子度過。」他說。

憤怒自己無能的他,很想為妻子做點事,卻又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做;他害怕妻子會從此在他的生活裡消失殆盡,他卻沒有在她臨終在即做好丈夫的本分。

面對生命倒數時,人們容易帶著這些預期性失落(anticipatory loss),開始經歷哀傷與情感波動。根據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哀傷五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人類面對重大的失去或死亡時,可能會經歷五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納。這些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發生的,我們也未必會經歷所有的階段。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在某些階段中反覆徘徊。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在不同的階段裡,我們可能會經歷不一樣的感受和情緒。這些感受和情緒並沒有對錯之分,所有感覺都是允許的。讓病人與家屬能夠面對、過渡和接納這些情緒,是重要的一環。這樣才能讓病人不留遺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亦讓家屬不帶悔恨地,帶著與逝者的回憶和愛走餘下的路。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一個關於迎接亡靈回家的節日。墨西哥人相信,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用鮮花和食物歡迎逝去的親人回家「團聚」。對他們來說,只要活著的人還記得逝者,逝者就永遠不會真正死去。這份記憶像是一座橋,連接著生者與亡者。真正的死亡,是生者對逝者的遺忘。只要愛與回憶一息尚存,逝者依然活著,活在我們心中。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伍靜瑤

參考文獻:Kübler-Ross, E., & Kessler, D. (2009).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I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 in publication data (Ed.), on grief and grieving (pp.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