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乳房腫塊 乳癌 良性乳房腫塊|乳房腫塊是乳癌還是纖維瘤?醫生教你識別 附乳房自我檢查指南

良性乳房腫塊|乳房腫塊是乳癌還是纖維瘤?醫生教你識別 附乳房自我檢查指南

婦科產科
【乳房腫塊/自我檢測/良性惡性/乳癌】很多女士在摸到乳房有腫塊時往往會心慌,懷疑患上乳癌。事實上,乳房腫塊未必是惡性腫瘤。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高達八成的乳房腫塊屬於良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都可能出現良性乳房腫塊,了解其特徵與正確處理方式是守護乳房健康的重要課題。外科專科醫生林子倩接受《日日健康》訪問時拆解良性乳房腫塊的識別、檢查及護理要點,幫助女士們應對。

良性乳房腫塊目錄

一、良性乳房腫塊有哪些典型症狀?與惡性乳房腫塊有甚麼不同?

良性乳房腫塊的典型症狀包括:觸感平滑、輪廓清晰、可在乳腺組織內自由移動,按壓時可能會有輕微不適感,但很少出現劇烈疼痛。在月經前,由於荷爾蒙變化,腫塊可能稍微脹大並伴隨疼痛,而月經過後這些症狀便會自然緩解。
與惡性腫塊的主要差異在於:惡性腫塊一般觸感堅硬、邊緣不規則、固定於某一位置難以移動、無明顯痛感、生長速度快,可能伴隨乳頭凹陷、血色分泌物、乳房外形變化或腋下淋巴結腫大。

二、假如乳房摸到硬塊,如何分辨它可能是良性還是需要警惕?

可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初步判斷硬塊的性質:
1.是否具有週期性:若月經前變大脹痛,經後緩解,多為良性;若大小不變且持續存在,需要警惕。

2.觸摸質感與靈活度:良性硬塊柔軟有彈性、邊界清晰、表面光滑,按壓時可能有疼痛感;惡性硬塊一般固定不動、形狀不規則、質地堅硬,且會持續生長變大,需要引起重視。
3.是否伴隨症狀:僅脹痛無其他異常,良性機率高;若出現乳頭內陷或血色分泌物,需及時就醫求診。
需要留意的是,任何新發現的硬塊都應由專業醫生評估,切勿自行判斷。即使過去有良性腫塊病史,新出現的硬塊仍需要重新檢查。

三、哪些因素或人群容易出現良性乳房腫塊?例如年齡、內分泌變化等?

良性乳房腫塊高發與年齡、內分泌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年齡層:年輕女性(20-30歲)容易出現纖維腺瘤;中年女性(40-50歲)多見乳腺囊腫;乳腺增生則通常出現在20-45歲婦女身上。

內分泌變化:經前雌激素飆升、懷孕哺乳期乳腺增生、更年期荷爾蒙波動,均有機會誘發腫塊。
生活習慣:長期熬夜、壓力大、每天攝取過量咖啡因、高脂肪飲食,會擾亂激素平衡,繼而增加罹患風險。
其他因素:家族中有良性腫塊病史人士、服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藥物亦可能提高風險。

四、常見的良性乳房腫塊類型有哪些?如纖維腺瘤、水囊等,其特徵及差異是甚麼?

臨床四類常見良性乳房腫塊的特徵差異明顯:
乳房纖維腺瘤:分為單純性纖維腺瘤、複雜性纖維腺瘤及巨型纖維腺瘤。多見於20-30歲女性,由乳房纖維組織增生而成,表面光滑、有彈性、可移動、無痛感,大部分患者沒有任何症狀。
乳房囊腫(水腫):各年齡段均有機會出現,但30-50歲女性高發,是乳腺導管阻塞形成的液體囊泡,柔軟且有彈性,經前脹痛明顯,醫生用幼針抽液後會消失。

乳腺增生:各年齡段的女性均有機會出現,表現為乳房整體凹凸不平,無單一硬塊,經前脹痛較強烈,經後逐漸緩解,屬於生理現象。
乳腺導管乳頭狀瘤:位於乳腺導管內的小型良性腫瘤,可能會導致乳頭溢液或腫塊。各年齡段均可能出現,但多發於35-55歲女性。

五、乳房疼痛與良性乳房腫塊有關嗎?症狀會如何隨月經週期變化?

多數乳房疼痛與良性腫塊相關,尤其是乳腺增生和囊腫。這類疼痛多具有週期性,月經來潮前一周較為明顯,乳房可能同時會變得腫脹、敏感,硬塊亦有機會變大;月經開始後荷爾蒙下降,疼痛逐漸減輕,硬塊縮小。
非週期性疼痛可能與大型纖維腺瘤、乳腺炎或胸圍不合適有關。若疼痛固定於一個部位且持續加劇,則須進一步接受檢查。

六、醫生通常用哪些檢查方法來確診良性乳房腫塊?何時需要活組織檢查?

在診斷過程中,醫生會先進行臨床觸診檢查,範圍一般包括檢查乳房、乳頭、乳暈和腋下等位置是否有不正常硬塊和分泌物。同時,會詳細詢問患者的過往病歷、家族病史、月經週期等,經綜合評估後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乳房造影檢查、乳房超聲波掃描及乳房磁力共振檢查。
一般在影像診斷後,如醫生發現存在可疑病變,會建議病人從乳房抽取活組織化驗,透過顯微鏡判斷腫塊的良惡性。乳房抽針檢查是用於診斷乳癌的醫學程序,常見方式為幼針抽吸和粗針活檢。幼針抽吸使用較細的針頭,類似常見的抽血針頭,無需局部麻醉,通常用於抽取囊腫或纖維瘤進行化驗。過程中可能稍感不適,但疼痛較輕。粗針活檢因使用較粗的針,故能取得更多組織樣本,疼痛感比幼針明顯,需局部麻醉,幫助病理科判斷癌細胞的侵襲性,是診斷惡性腫瘤的關鍵方法。醫生會根據影像檢查或臨床發現的乳房腫塊,建議進行抽針檢查以確診。此檢查步驟快速且傷口小,被視為乳癌診斷的可靠方法,並不會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

七、良性乳房腫塊會轉變成乳癌嗎?需不需要手術治療?

大多數良性乳房腫塊不會轉變為乳癌。研究顯示,即使是大型纖維腺瘤(大於5cm)的惡變機會也僅約0.3%,低於普通人自然患上乳癌的風險。而乳房囊腫及增生幾乎不會惡變,但有良性腫塊的女性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可能略高於平均值,故需定期追蹤。
多數良性乳房腫塊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定期觀察即可。但若腫塊持續增大、引起明顯不適、超過2-3cm,或患者對此極其焦慮,可考慮進行手術切除。乳房囊腫可透過幼針抽取液體,使腫塊立即消失。

八、生活或飲食上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或減低乳房良性腫塊風險?

日常生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調整:
日常飲食:減少咖啡因攝入,如咖啡、濃茶、朱古力等,有助減輕乳房脹痛;採取低脂高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殼類,以平衡荷爾蒙;限制攝取酒精,避免過量高糖食物和紅肉。

生活習慣:維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擾亂荷爾蒙水平;定期規律運動,穩定身體內分泌;注意調節情緒,避免承受過大精神壓力;日常穿著尺碼合適、具備足夠承托力的胸圍,減輕乳房負擔。
其他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荷爾蒙藥物;研究顯示,餵哺母乳也能降低良性腫塊風險。

九、治療乳房良性腫塊會否留下疤痕?

良性乳房腫塊治療後是否留疤取決於治療方式:傳統開放性手術透過乳暈切口或腋窩皮紋切口切除腫塊,會留下線狀疤痕,但多位於乳暈周圍或隱蔽處;若採用微創手術切除,切口僅3-5mm左右,癒合後疤痕極不明顯;而針對乳房囊腫治療的幼針抽吸幾乎不留疤痕。
術後可使用抗疤痕產品,並避免陽光直射傷口,有助疤痕淡化。醫生會根據腫塊位置和大小,建議最合適且兼顧美觀的手術方式。

十、建議如何進行乳房自我檢查?最多多久做一次?

大多數乳房腫塊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的,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有助提升對自身乳房結構的認識,並加強對乳房疾病的警覺性。建議20歲以上的女性養成每月自我檢查的習慣:未停經者應在月經開始後第7至10天進行;已停經者則可固定於每月同一日進行。

檢查步驟如下:

1. 脫去上衣,面對鏡子自然站立,觀察乳房是否有異常變化
2. 舉起雙手,再次仔細檢查乳房輪廓與皮膚狀態
3. 觸摸腋窩及乳房之間位置,留意是否有硬塊
4. 手指合攏,以上下垂直方向按壓檢查整個乳房
5. 改用由外向內繞圈按摩的方式,對乳房再次仔細觸診
6. 輕輕擠壓乳頭,留意是否有出血或有異常分泌物

若發現有任何異常變化,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診斷。

良性乳房腫塊 乳癌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良性乳房腫塊 乳癌 外科專科醫生林子倩。(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外科專科醫生林子倩。(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