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中的遺傳疾病檢測:為準爸媽把關孩⼦未來健康
遺傳基因檢測的類型:篩查 vs 診斷
遺傳疾病檢測可分為兩大類:篩查性檢測與診斷性檢測。通常建議先進行篩查,若結果顯示有風險,再考慮診斷性檢查以確認胎兒是否真正患病。
孕前/早孕篩查:找出「隱性」遺傳病風險
研究顯示,每 100 對夫妻中,約有 2至3 對會同時攜帶同一種隱性遺傳病的基因變異。雖然攜帶者本身沒有任何症狀,但若雙方皆為相同疾病的基因攜帶者,孩子有 25% 的機率罹患該疾病。
由於多數隱性遺傳病患者家中並無明顯家族史,若未經篩查,風險難以察覺。因此,進行隱性遺傳病篩查對保障下一代的健康至關重要。
目前最有效的篩查方式為「擴展性攜帶者篩查(Expanded Carrier Screening, ECS)」,可一次性檢測數百種常見嚴重的隱性遺傳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alpha/beta thalassemi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等。
若夫妻雙方均被發現攜帶相同疾病的基因,可於孕早期進行絨毛膜取樣或羊水穿刺,確認胎兒是否帶有異常基因;也有越來越多準爸媽選擇試管嬰兒(IVF),搭配「胚胎著床前遺傳診斷(PGT)」,從源頭篩選不帶病的健康胚胎,有效降低胎兒罹病風險。
染色體與顯性遺傳病篩查:無創產前檢測(NIPT)
不同於隱性疾病,染色體異常與大多數顯性遺傳病往往不是遺傳自父母,而是在受精或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發生的「新生突變」。因此,父母本身的基因篩查無法預測此類風險。
目前常見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可在懷孕約 10 週起進行,透過抽取孕婦血液中胎兒的游離 DNA,分析是否有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T21)、愛德華氏症(T18)等。與傳統的血清篩查相比,NIPT 檢出率超過 99%,假陽性率低於 0.1%,可大幅減少孕婦接受侵入性檢查的必要性。
隨著技術進步,升級版的NIPT-SGD(Single-Gene Disorders)可進一步篩查多種嚴重的顯性單基因疾病,如成骨不全症(玻璃骨病)、軟骨發育不全(Achondroplasia)、瑞特症候群(Rett Syndrome)等。
這些疾病多數由新生突變所致,無法從父母的基因預測,且會導致胎兒死亡或出生後有嚴重發育障礙。NIPT-SGD 提供孕早期風險評估的可能性,讓父母在時間上有更多空間思考與選擇。
當篩查為陽性:診斷性檢測介入確認
若篩查結果顯示高風險,或超聲檢查出現異常,便需進行診斷性檢測,以釐清胎兒是否真正患病。常見技術包括快速特定基因測試、核型分析、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全外顯子測序(WES)、全基因組測序(WGS)。
預防勝於治療,保障家庭未來
隨著技術進步與費用下降,遺傳病篩查有望成為每對準父母的常規檢查項目。從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新生兒健康,到為家庭帶來更多保障,主動了解並接受基因檢測,已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對下一代的責任。

專欄 : 仁安健談
撰文: 劉子建醫生 婦產科顧問醫生
參考資料:美國遺傳學會, ACMG, 2017;世界衛生組織, WHO, 2019 ;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COG,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