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證實美沙酮止痛效果勝嗎啡 心臟手術痛楚減六成 鴉片依賴降七成
心臟手術痛楚強烈 首三天為止痛關鍵期
心臟手術屬大型創傷手術,病人常於術後48至72小時經歷中至重度急性疼痛,需依賴鴉片類藥物緩解。如止痛不足,不但影響康復,亦可能誘發慢性疼痛或心肺併發症。現時臨床常用嗎啡止痛,但其血藥濃度不穩,易導致呼吸抑制、鎮靜過度或痛覺過敏等副作用。
美沙酮屬同類鴉片藥物,但藥理作用不同,可調節大腦中影響疼痛感覺的NMDA受體及神經傳導物質,藥效更持久且上癮風險較低。惟其在心臟手術應用的療效一直缺乏系統研究,中大團隊遂開展臨床試驗驗證。
80人臨床試驗 美沙酮止痛持續逾80小時
研究由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與外科學系合作,隨機分配80名接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病人,平均年齡約60歲,分別於麻醉誘導時靜脈注射美沙酮或嗎啡,劑量均為0.2毫克/公斤。研究人員於術後72小時內多次評估疼痛程度、嗎啡使用量、副作用及病人滿意度,並抽取血液樣本分析藥物濃度。
結果顯示,美沙酮組在休息及咳嗽時的疼痛評分明顯較低。於術後15分鐘,美沙酮組平均疼痛程度比嗎啡組低近65%,至72小時仍低近六成。其術後24小時至整個觀察期內的嗎啡追加用量亦減少約七成。兩組病人在噁心、嘔吐等鴉片相關副作用上並無顯著差異,意味著美沙酮的持久止痛作用並未導致額外不良反應。
研究進一步指出,美沙酮在手術中即使血藥濃度下降,術後24小時仍高於最低有效濃度,第80小時仍具止痛效力,證明其藥效持久,或具應用於慢性痛症治療的潛力。

學者:為心臟手術鎮痛帶來新方向
研究結果已刊於國際醫學期刊《Anaesthesia》,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兼心臟麻醉組主任黃文建醫生指出,美沙酮即使在體外循環期間血藥濃度下降,術後仍能維持止痛效果,其快速起效及持久藥性,令其成為理想的心臟手術鎮痛選擇。我們的數據顯示,美沙酮不僅提供更佳的疼痛控制,亦不會增加鎮靜或呼吸受阻等副作用。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表示,團隊過去20年間已為逾6,800名病人進行心臟及大血管手術,這類型手術是屬於特大風險及危重的級別,大部分病人需要破開胸骨,在體外循環輔助下接受長時間的心臟手術。在這20多年間,團隊已能夠將死亡率大大降低,但隨之而來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手術創傷引致的急性和慢性傷口痛症。
有研究指出大部分開胸的病人,術後傷口痛的情況可達致6分痛( 10分為滿分),這些痛症的症狀能導致病人呼吸急促,而衍生其他肺部併發症。他指這項研究正正針對此臨床挑戰,為病人帶來更理想的止痛及康復效果。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系主任何國明教授補充,研究為心臟大手術患者的快速復康提供了新方向,未來將把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以提升術後復健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