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M症候群|忽視糖胖晚年恐變「洗腎人生」 拆解4階段警號 躺下即氣喘揭心腎隱患

CKM症候群|忽視糖胖晚年恐變「洗腎人生」 拆解4階段警號 躺下即氣喘揭心腎隱患

健康
糖尿病、肥胖、高血壓三者糾纏不清,最終可能引發心臟、腎臟以至全身健康危機。醫學界近年把這種跨系統的疾病稱為「心臟腎臟代謝綜合症」(CKM症候群)。它是否等同洗腎的「倒數計時器」?不同階段又有什麼警號?《日日健康》醫聊室請來腎病科專科吳傑聰醫生,深入拆解這個新興的健康概念。

CKM症候群是「洗腎倒數計時器」?

吳醫生指出,「心臟腎臟代謝綜合症」(又稱糖胖心腎綜合症或CKM症候群)由美國心臟協會於2023年正式提出¹,強調心血管、腎臟與代謝健康彼此牽連,一環失衡可引發連鎖效應。

吳醫生指出,雖然CKM症候群患者不一定會步向洗腎,但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確實是導致腎功能衰退、需要接受洗腎治療的重要風險因素。

CKM症候群 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確實是導致腎功能衰退、需要接受洗腎治療的重要風險因素。(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確實是導致腎功能衰退、需要接受洗腎治療的重要風險因素。(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CKM症候群²可分為五個階段(0至4期):

  • 第0期:無任何風險因子
  • 第1期:過多身體脂肪,特別是中央肥胖,以及血糖略高於正常水平,即「血糖踩界」的糖尿病前期
  • 第2期: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及中至高風險的慢性腎臟病
  • 第3期:身體未有明顯症狀,但檢查時發現心血管已開始鈣化,或出現非常高風險的慢性腎臟病
  • 第4期:出現明顯症狀,如心臟病發、心臟衰竭、心律不正、中風、腎衰竭
CKM症候群 CKM症候群五個階段。(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CKM症候群五個階段。(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關係密不可分,互相影響並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需要洗腎的嚴重後果。研究估計,全球每十個成年人,便有一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腎臟病³。根據香港腎臟病名冊,截至2022年,本港需要洗腎的患者約7,000人,每年約有1200至1300個新症個案,當中糖尿病患者佔近一半。

CKM症候群 CKM症候群高危族群。(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CKM症候群高危族群。(圖片來源:設計圖片)

迷思:甜食比鹹食更傷腎?

坊間普遍認為吃得太鹹才會傷腎,但吳醫生提醒,吃太甜和太鹹同樣對腎臟有害。在他的觀察當中發現,飲食偏甜人士普遍運動量較少,導致身體「入多過出」,令多餘卡路里轉化為脂肪,積聚於內臟。

吳醫生指,這些內臟脂肪會釋放不良激素,引起胰島素抗阻—即使身體有胰島素,亦無法有效降低血糖。此外,積聚在腎臟周圍的脂肪會影響腎臟的血流及功能,長遠對腎臟造成損害。因此,問題不單是飲食,而是整體的生活習慣,包括缺乏運動,都會增加患上CKM症候群及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躺下即氣喘心腎或已受損

吳醫生指出CKM症候群在各階段會出現不同症狀,當身體出現這些警號時,便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治療:

  • 第1期:過重或肥胖(亞洲人的標準:體重指標≥23kg/m²,或男士腰圍高於90厘米;女士高於80厘米)
  • 第2期:出現「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或蛋白尿
  • 第3及4期:開始出現心臟或腎臟受損的相關症狀,例如氣喘、腳腫、心悸、胸悶,嚴重者甚至一躺下便會氣喘,需要坐着睡覺。

每年宜做一次全面檢查

吳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腎功能檢查,檢查應包括兩部分,第一是抽血,用作計算腎小球過濾率(eGFR),以評估腎功能指數;第二是驗小便,檢測有否蛋白尿。

他特別強調,蛋白尿的出現往往早於腎功能指數下降。換而言之,如果只驗血,可能會錯過腎臟發出的早期警號。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同時進行血液及尿液檢查,才能全面監察腎臟健康。至於檢查頻率,則視乎患者本身的腎功能及蛋白尿情況,若情況較差,一年可能需要檢查三至四次。

糖胖及早治療可逆轉

吳醫生表示,CKM症候群在早期階段(第1、2期)是有機會逆轉的,例如透過運動減重,可以改善肥胖問題,調整飲食習慣及規律的作息亦可令初期偏高的血糖和血壓回落。

然而,若病情已發展至器官功能受損的階段,例如心臟或腎功能已開始衰退,即使積極配合飲食改善及藥物治療,亦難以完全恢復到健康狀態。這正正突顯了「病向淺中醫」的重要性,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是控制CKM症候群的關鍵。

預防CKM症候群簡單方法

要有效管理CKM症候群,吳醫生建議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是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戒煙及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周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⁴。即使生活忙碌,亦可嘗試「斷續性」運動,例如每日行幾層樓梯,積少成多。巿民亦可以善用醫管局App「HA Go」,輸入自己的各項數據,方便醫生跟進。

藥物方面,吳醫生指除了傳統補腎藥(RAS inhibitor),也有三種常見治療方案:
GLP-1受體促效劑:一星期注射一次的針劑,非常便利,不但能有效降糖及減重,亦有數據證明可降低蛋白尿及心腎疾病風險
SGLT2抑制劑:原是降糖藥,後來發現有助減低蛋白尿、延緩腎衰竭及心臟衰竭
MRA:降蛋白尿藥物

總括而言,雖然CKM症候群與腎病息息相關,但亦不代表無法逆轉,最重要是及早正視,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若發現有任何風險因素或身體出現警號,應立即諮詢醫生意見,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及合適的藥物治療,積極管理健康,避免病情惡化。

醫生案例分享|半年指數不尋常下跌 求醫時腎功能只剩三成

性別:男士

年齡:57歲

求診原因:腎功能指數急速下跌,經普通科轉介至腎臟專科

治療效果:經過半年治療,患者體重明顯下降,蛋白尿也減少,腎功能和血壓也變得穩定

案例詳情:

今次個案主角是超過十年的糖尿病患者,加上三高,體重達92公斤和BMI 33,本身由普通科跟進,直到半年內腎功能指數下降了7、8單位 (ml/min/1.73m²)(正常情況下,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腎功能指數一般會在一年內下降約 5–10單位),蛋白尿也很多。

由於患者為家庭經濟支柱,對腎功能只剩三成、可能需要洗腎的情況感到非常憂慮,即使服用傳統補腎藥(RAS inhibitor)病情亦未有改善,所以普通科轉介個案至腎科專科。

吳醫生得悉患者工作繁忙,三餐食無定時,也常常不按時食藥,所以在治療上加入GLP-1受體促效劑和SGLT2抑制劑,經過半年治療,患者體重明顯下降,由高峰的92公斤減至88、89公斤,BMI也由33下降至31,蛋白尿指數也減了一半。患者對於治療效果很滿意,並坦言若能更早正視問題、及早治療,或許能更快受控。

CKM症候群 腎病專科吳傑聰醫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腎病專科吳傑聰醫生。(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設計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