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一年
他原本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年輕人,成績不錯,也有固定的朋友和興趣。可是在四年前,當他剛升上大學二年級時,因為身邊同學開始嘗試大麻,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跟著試了幾次,起初只覺得放鬆,玩得挺開心。
「只是偶爾放鬆一下,問題應該不大吧?」子軒這麼想。
在隨後的日子,子軒使用大麻的次數越來越頻密。每當他感到焦慮或情緒低落時,總會想到利用大麻來緩解壓力與不安。這種心理渴求讓他難以抗拒,甚至出現了「只要吸一口,心情就會好一些」的想法。他的生活核心逐漸圍繞著大麻,無法自拔。
後來,子軒感覺到自己的心情變得慌張焦慮,總覺得有人在盯著他,也懷疑朋友在背後說他壞話。慢慢地,他開始聽到有人對他說話的聲音,懷疑身邊的人有意傷害他,甚至認為有人跟蹤自己。這些聲音和想法讓他感到很害怕,亦導致其情緒起伏變大,有時更特別激動,就像自己不受控制般。家人和朋友開始察覺到他的異常,多次嘗試勸喻他尋求幫助,可是子軒卻堅持自己沒有問題。經過頻繁爭執後,更愈發減少和家人及朋友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孤立。此外,他亦難以處理其學業,結果需要休學一年。
直到有一天,子軒突然在街上脫光所有衣服,向著陌生路人大喊大叫,引起眾多路人關注,甚至有人拿出手機拍下他的行為。最後,警察把他帶到醫院,經評估後轉送往精神科病房接受住院治療。
經醫療團隊詳細評估後,診斷子軒罹患大麻誘發的精神症狀。醫生向他解釋,大麻裡的其中一種活性成分四氫大麻酚會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導致產生快感和放鬆感等效果。長期使用大麻會影響使用者的思維、情緒及感官知覺,更可能帶來焦慮,抑鬱、甚至幻覺與妄想,引發一連串的精神問題。
在病房裡,子軒接受了綜合治療計劃,包括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穩定他的幻聽與妄想症狀,並配合心理治療協助他認識自己使用大麻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逃避壓力、孤獨感及自我價值不足等。他亦定時與職業治療師會面,進行職能訓練及重建生活技能。同時,社工與子軒的家人也保持緊密的溝通,在指導其家人支持子軒、避免過度批評的同時,亦令家人學會如何與他進行有效的溝通,共同面對復原過程中的挑戰。
經過數周治療,子軒的精神狀況逐步改善,幻聽和妄想的症狀逐漸消退,情緒亦趨於穩定。出院後,他慢慢回歸日常生活與學業,重新調整生活節奏,並持續定期與社工會面,接受心理及情緒支援,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也回復和諧。
今年畢業的子軒即將投入職場,對於未來的挑戰,他也打算積極面對。過去這段歷程讓他明白,面對壓力和挑戰時,毒品看似能為人帶來短暫的愉快及放鬆感,但其實最終會導致更多身心問題。學會正確調適情緒和求助,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專欄:輕鬆講‧醫事Talk
撰文:葵涌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劉芸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