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更難面對職場壓力?
年輕打工仔:焦慮與倦怠的高危群組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於2017年的一項`調查發現,18至29歲的受訪者當中,有超過三成七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
保險業界的國際研究亦指出,近四成Z世代曾因心理健康請病假,顯示精神健康挑戰在年輕群體中特別突出。相較之下,年長員工雖然同樣承受壓力,但普遍能靠經驗、自我調節及社交網絡保持穩定。
年輕一代在職場上的心理狀況,更值得從結構和時代角度理解。
為何年輕人更難適應?
首先,經濟與職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令年輕人難以擁有安全感。樓價高企、晉升難、行業轉變快,令他們經常覺得「努力未必有成果」。這種心理落差造成長期焦慮與無力感。
其次,社交媒體文化與自我期望高。年輕世代習慣以「表現」與「認可」衡量自我價值,自小在高壓學習與社交媒體的環境下成長,表面成熟但欠缺處理失敗與衝突的經驗。當在職場受挫時,容易把問題歸咎自己,加劇焦慮感。加上職場對情緒問題仍有污名——「怕畀人話頂唔順」、「驚影響升職」——令他們更難開口求助。
這並不是某一代人的「缺陷」,而是社會變化速度太快,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與壓力共存」。
管理層的角色:以理解代替要求
對許多主管而言,自己當年在逆境中打拼出頭,難免期望新入職員工「要學識頂得順」。然而,今日的工作環境比十年前更繁複,情緒負荷亦更高以下為兩方面管理層可以參考的方法,以提升職場心理健康。
建立精神健康支援制度 —— 為員工提供心理輔導資源,及時轉介專業協助,或壓力管理培訓。
培訓主管識別情緒訊號 —— 當團隊出現士氣低落、出錯率增加或請病假變頻繁,可能是早期警號。
職場自我管理小建議
面對壓力,每個人都可以練習更科學的自我調節方法,可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設定清晰界限:下班後為自己劃一條「心理界線」。例如關掉工作通知、不要即時回覆非緊急訊息。
微休息時間(Micro Breaks):在長時間工作中,每90分鐘起身走動或伸展30秒,有助重整專注力。
正念五分鐘:每天抽空練習深呼吸或觀察身體感覺,讓腦袋從高速運轉中「降速」。
心情日誌:記錄每天令你感到緊張或有壓力的一件事與放鬆或感恩的一刻,藉此了解自己壓力模式。
持續社交連結:與朋友、家人保持定期聯絡,避免長期孤立狀態。
運動與睡眠優先:規律運動(如散步或伸展)可減少焦慮;每天確保至少6至7小時睡眠,是情緒穩定的關鍵。
及早求助而非硬撐:若情緒波動持續超過兩星期,影響工作或人際關係,應主動尋求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協助。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步驟,如持之而恆地實踐,其實能顯著減低焦慮與過勞的風險。
職場壓力是跨世代的挑戰。年輕人正在學習如何在變化急速的環境中立足。同事之間若能多一分理解與耐性,職場便能成為成長而非磨蝕的地方。心理健康,不單是個人責任,更是整個企業文化的成果。
專欄:心窗解密
撰文: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辛蔚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