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 港大研究|關鍵腸菌影響肝癌免疫療效 研「腸道菌調控療法」提高治癌成功率

港大研究|關鍵腸菌影響肝癌免疫療效 倡研「腸道菌調控療法」提高治癌成功率

腫瘤及癌症
港大醫學院今日(13日)公布最新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普通擬桿菌」(Phocaeicola vulgatus)或會削弱肝癌免疫治療效果,令部分患者出現耐藥性。團隊指出,相關細菌會干擾免疫系統所需的重要代謝物,影響T細胞攻擊腫瘤的能力,因此提倡推動「腸道菌調控療法」,透過調整腸道微生態或補充關鍵代謝物,提升肝癌免疫療法的成效。

腸道菌群失衡或影響肝癌治療反應

免疫治療近年成為肝癌治療的主要突破,但不少患者反應並不理想,原因未明。研究團隊分析肝癌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現部分對治療反應欠佳或出現耐藥的患者,其腸道內「普通擬桿菌」含量明顯較高。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教授孔鳳鳴表示,癌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士差異顯著,「這種差異不僅影響消化功能,腸道菌群更像是身體內部一個『隱形控制中心』,通過複雜的『腸—肝軸』與肝臟腫瘤互相影響。」肝臟與腸道的關係極為特殊,所謂「腸—肝軸」是指腸道與肝臟之間的密切聯繫。腸道細菌所產生的代謝物會經血液及門靜脈進入肝臟,改變免疫反應及代謝環境,甚至可能促進或抑制腫瘤的生長。

研究亦在小鼠模型中驗證上述關聯,將「普通擬桿菌」移植至原本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小鼠後,小鼠隨即出現耐藥現象,顯示細菌確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

關鍵代謝物被細菌消耗 T細胞難以發揮作用

研究團隊指出,「普通擬桿菌」會大量消耗製造吲哚乙酸所需的前體物質。吲哚乙酸是腸道細菌的重要代謝物,負責促進殺傷性T細胞活化,協助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癌細胞。當吲哚乙酸濃度下降時,T細胞無法正常運作,令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明顯下降。

提供生物標誌 助研個人化「腸道菌調控療法」

研究亦提出一個潛在生物標誌,可用於評估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第一作者趙彩甯博士後研究員指,檢測患者腸道內「普通擬桿菌」水平,有望成為預測療效的工具。她表示,未來可根據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調整治療策略,包括補充吲哚乙酸或調整腸道菌群,以提升免疫療效,推動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

孔鳳鳴補充,研究突顯腸道微生態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傳統的抗癌策略往往聚焦於攻擊腫瘤本身,但我們的發現顯示應同時考慮體內菌群微生態的調控。」她認為,隨着對腸道菌群的了解加深,未來有望開發更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療法的成功率。研究已刊於《Cell Reports Medicine》,並提出以「腸道菌調控療法」提升免疫療效的新方向。

肺腺癌症狀|早期常被誤診肺炎 非吸煙者也中招? 醫生拆解高危因素+治療選擇
甲狀腺癌|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 醫生籲注意4大病徵頸部腫塊、聲音沙啞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