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一家人三個專科、四位醫生 爸爸守公院急症前線 兩兒做骨科 媳婦婦產科
文志賢是威爾斯親王醫院顧問醫生(急症室),他也是明愛醫院副顧問醫生(骨科及創傷科)文樂邦及駐院專科醫生(骨科及創傷科)文樂駿的爸爸,亦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副顧問醫生(婦產科)黃露的老爺。一個醫生家庭,涵蓋三個專科,雖然他們在不同部門工作,醫者的初心卻一脈相承。

爸爸行醫四十載 堅守急症前線
文志賢於1986年畢業,為中文大學第一屆畢業生,明年行醫將滿四十載。他擁有豐富的前線救人經驗,曾任多間公立醫院行政總監,負責管理醫院的整體發展及運作。文醫生本已於2021年退休,永不言休的他仍選擇以兼職方式留守前線。他深信:「幫到身邊的人,其實是最開心的事,做人本應如此。」
他形容急症科講求快而準,醫生除了知識與技巧,最重要是同理心:「其實病人很想你明白他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擔心。如果你能讓他知道你明白他的話、他現在的心情、有什麼擔心、顧慮,他對你的信任會大很多。」在文房四寶中,他以「墨」喻己,認為墨水象徵醫者知識,提醒自己要不斷更新,持續進步。
受父薰陶從醫 兩兄弟行骨科路
哥哥文樂邦是明愛醫院副顧問醫生,弟弟文樂駿則為駐院專科醫生,兩人皆屬骨科與創傷科。哥哥稱,小時候經常覺得爸爸突然要上班,不像其他爸爸媽媽,而兄弟倆自小受父親薰陶,陪父親到醫院與參與義工服務,耳濡目染下,自然走上醫路,弟弟指:「小學一二年級問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我已經寫了醫生。」

至於骨科特別之處,哥哥文樂邦認為骨科遇到的個案很多時是立竿見影,病人斷腳入院,手術後出院已經可以拎柺杖行路,或者拿用助行架行路,對於醫生來說成功感是很大。他形容醫生會在醫療團隊裡提出一些方向,故以「筆」形容自己。
弟弟文樂駿則分享,骨科可接觸各年齡層病人,由小朋友去到老人家,會遇見不同難題,「要將哪一塊骨放在哪一塊骨,再拿一些東西去連在一起,我覺得成就感很高。」他以「紙」形容自己,因很多時候聽到爸爸、哥哥的經歷,會像一張紙般吸收,也希望可以傳授給後輩,幫助更多的病人。

幸運夫妻倆皆從醫
哥哥文樂邦的太太黃露則是婦產科醫生,兩人育有兩名分別五歲及七歲子女。他笑言「很多醫生都說,如果另一半不是這一行,很難明白為什麼半夜不在,星期六、日又要上班,很幸運另一半也是做醫生。」黃露表示,婦產科除了接生,還會做產前診斷、宮內手術、處理內科病孕婦的情況等,助媽媽順利度過產程。由於自己在家裡都會當值,有時候聽當她收到電話,小孩也會緊張及好奇地問:「是不是要回醫院救人?」

黃露現時同時肩負教學,培育新一代醫學生與助產士,「可以將經驗技術教給其他人是很有意義的事。」她選擇以「硯」代表自己,象徵磨練與孕育:「希望我可以成為一台好的硯,迎接更多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