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 本地感染 基孔肯雅熱|港錄首宗本地感染 82歲鳳德邨婆婆確診 20座高風險大廈名單+病徵/預防方法拆解

基孔肯雅熱|港錄首宗本地感染 82歲鳳德邨婆婆確診 20座高風險大廈名單+病徵/預防方法拆解

健康
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感染個案,患者為一名居於鑽石山鳳德邨雪鳳樓的82歲婆婆。她於潛伏期內未曾離開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確認屬本地感染,推斷病毒在屋苑範圍內傳播。由於白紋伊蚊的活動範圍約為200米,患者住所周邊共20幢大廈、約8,000戶居民被列為高風險區(詳見下表),當局已展開全區滅蚊及追蹤工作。

82歲婆婆確診 疑在屋苑內被蚊叮感染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82歲患者於本月18日出現腳踝腫痛,數天後發燒及關節痛,先後到私家醫生及廣華醫院求診,其血液樣本對基孔肯雅病毒呈陽性反應。調查顯示,她於10月6日至16日的潛伏期內未有外遊紀錄,故確定為本地感染個案。她平日主要在鳳德邨內晨運、購物及接送孫子上學,活動範圍包括鳳鑽苑、鳳禮苑、慈雲山中心及荷里活廣場。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患者潛伏期內沒有離開黃大仙區或附近屋苑,我們相信感染源頭在其居住環境附近。」他指,雖然患者家中環境良好,未見積水,但在屋苑公園及休息區發現有垃圾堆積及積水情況,增加蚊滋生風險。

8,000戶居民列高風險 設醫護站及熱線監察

中心指出,白紋伊蚊的活動半徑約200米,患者住所範圍內共涉及鳳德邨、鳳禮苑、鳳鑽苑及蒲崗村道以西11幢大廈,共20幢樓宇、約8,000戶居民。區內有三間學校,包括禮賢會恩慈學校、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及神召會德萃書院,當局已聯絡校方了解學生情況。

20座高風險大廈名單

  • 鳳德邨(全屋苑七幢樓)
  • 鳳鑽苑
  • 鳳禮苑
  • 鳳寶大廈
  • 富德樓
  • 興龍樓
  • 好景樓
  • 海鴻大廈
  • 獅子樓
  • 安康大廈
  • 寶發大廈
  • 蒲崗樓
  • 秀芳花園
  • 匯豪山

中心相信區內可能存在病徵輕微、未被診斷的感染者,病毒經白紋伊蚊傳播至患者身上。為防止進一步擴散,當局已聯絡相關大廈管理公司逐戶派發問卷,並在鳳德商場設立醫護站,由醫護人員即場評估居民健康狀況。中心亦開設熱線2125 2373,供居民如出現發燒、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時求助。

政府跨部門滅蚊 密切監察未來兩周情況

當局已召開跨部門會議,安排衞生署、食環署及環境及生態局加強區內滅蚊工作,包括施放滅蚊劑、清理積水及加裝誘蚊器監察。食環署表示,鳳德邨9月至10月的誘蚊器指數均低於10,屬偏低水平,但已即時加強防治措施,並會巡查區內三個地盤。

徐樂堅指出,目前患者病毒量高,意味早期已被發現,對防止傳播有利。他強調現階段最重要是找出其他潛在個案及加強滅蚊,若完成滅蚊控蚊工作後的12日,即11月中前未再出現新個案,風險便有機會受控。

學者:未來兩至四星期為關鍵期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陳福和指出,基孔肯雅熱在鄰近的廣東省自7月起持續出現個案,市民往返大灣區頻繁,增加病毒輸入風險。他認為,是否會出現社區爆發,關鍵在於未來兩至四星期會否再有本地個案,及個案分佈範圍,但相信在政府加強滅蚊及公眾警覺下,爆發風險可控。

他指出,基孔肯雅熱徵狀較明顯,包括發燒、關節痛及全身痠軟,大多數患者病情輕微;若市民出現症狀並及早求醫,可有效防止傳播。他提醒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要加倍注意,因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雖罕見,但高危人士仍須警惕。

全球病例逾44萬宗 本港累計46宗輸入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指出,今年本港共錄得46宗輸入個案,全部患者在外地感染,其中一名長者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由基孔肯雅熱導致死亡的情況罕見,死亡率少於千分之一。

截至九月底,全球共有約44.5萬宗基孔肯雅熱病例及155宗死亡,分布於美洲、非洲、亞洲及歐洲多個國家。中心呼籲市民外遊時留意當地疫情,採取防蚊措施,包括使用蚊怕水、穿長袖衣物及清除積水,以減低感染風險。

基孔肯雅熱|病原體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已在一百一十多個國家被發現,當中包括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印度洋及太平洋群島等地。

基孔肯雅熱|病徵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基孔肯雅」是源自非洲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得扭曲」,描述患者關節疼痛彎着腰的模樣。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爾的情況下,基孔肯雅熱病毒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新生兒、年紀較長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現有證據顯示,曾經感染過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人士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基孔肯雅熱|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嬰兒。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

潛伏期為2至12天,通常為3至8天。

基孔肯雅熱|治理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基孔肯雅熱|預防方法

目前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子繁殖。

基孔肯雅熱|外出防蚊方法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孕婦及 6 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在一般的情況下,孕婦使用避蚊胺的濃度上限是30%,兒童則為10%。如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的避蚊胺。

3.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活動的預防措施:

  •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 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如同時使用昆蟲驅避劑及防曬液,應先塗防曬液再塗上昆蟲驅避劑

基孔肯雅熱|家居防蚊方法

1. 防止積水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避免使用花盆底盤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

2. 避免蚊蟲滋生

  • 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