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備試兩年成10A狀元醫生 余思遠從追醫療劇到執手術刀救人
看奧運萌生從醫夢
1999 年,余思遠隨父母由內地移居香港。童年時,他和許多小朋友一樣,常因電視劇改變夢想:「看烈火雄心,想成為消防員;看壹號皇庭,又想成為大律師。」也因醫療劇而對醫生救人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直至中學時,他猶記得看2004年雅典奧運時,爸爸跟他說「個子高大的不會去扔鐵餅,個子矮小的不會去玩跳高」,使他明白儘管對很多事物都充滿興趣,但也要考慮自身專長,而他自幼便喜歡模型拼圖,動手能力強,經父母引導終決定以外科醫生為目標。

兩年閉關專心備試終考10A
「一百個蘋果,有的人榨出兩杯蘋果汁,有的人卻搾出七十杯。」余思遠以此比喻自己的學習態度。當年會考,他立下考獲10A的目標,雖遭質疑卻更激發鬥志。兩年間幾乎兩耳不聞窗戶事,小息時也躲在梯間溫習英文,「既然給了自己兩年時間,就要全力以赴,不留遺憾。後悔一生,反而難受。」最終,他如願成為十優狀元,成功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實習靠「書中兩行字」救危難母子
每位醫學院畢業生須於公立醫院實習12個月並輪調各專科,余思遠猶記得在婦產科實習時,半夜發現一名孕婦羊水破裂且帶有異常黑色雜質,當時他記起書中有兩行提及過類似情況,故立即檢查,驚見臍帶脫垂,若延誤治療恐致胎兒死亡。他隨即通知相關專科醫生,將孕婦即時轉送產房進行緊急剖腹產手術,最終母子平安。這一幕讓他深刻體會,醫生對細節的專注,隨時可改寫病人的命運。

盼成為醫療劇中的英雄
千禧年間播映的《白色巨塔》、《醫龍》等日本醫療劇,都以心胸肺外科為主線,展現醫生果斷拯救生命的專業與魄力,余思遠深受啟發,對這一科產生濃厚興趣。
這份興趣更因一次親身經歷而加深:他在大學一年級時曾患氣胸,由心胸外科醫生為他施行手術,「我留醫三日便出院,外科確是快、狠、準!作為病人,深深體會到心胸肺外科的力量。」
「外科醫生最需要是膽怯」
「一個外科醫生最需要的是膽怯。」余思遠引用《醫龍》的對白說道,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緊張和害怕並非弱點,而是救人最大的動力。「正因為害怕,手術時才更加謹慎,才不斷追求更高技術。」
談及何謂好醫生,余思遠坦言:「做個好醫生,其實真係唔容易。」他堅信努力沒有終點,勤力與刻苦是無可取代的條件。有時間,他會思考怎樣把病人照顧得更周全。他勉勵剛入行的醫學生:「你希望醫生怎樣照顧你,便要成為怎樣的醫生。」
手術刀救人 咪高峰療心
除了穿上白袍救人,余思遠還在音樂世界尋找自我。2017 年起,他在 網絡平台發表自創音樂作品,作曲、作詞、編曲、錄音、製作一手包辦,全憑自學完成,每首歌都蘊含他的故事與心聲。自小熱愛文字與歷史,中學時更以音樂陪伴孤獨,他深信旋律能治癒人心。余思遠的作品多以舒緩旋律與生活化歌詞見稱,吸引一班忠實聽眾。會否想以「唱作醫生」出道?他笑言:「大家都是獨立創作,有機會就發揮,隨緣就好。」

從醫院生離死別學會珍惜
身為醫生,余思遠經常反思生死的意義。他記得在實習期間,在病房目睹一名病人在全身麻醉手術後突發心臟病發離世,對他衝擊甚大;自此,醫院裡的生離死別成了日常。他把感嘆寫進歌詞:「生老病死,由誰一手策劃?風險變數,怎一概準確預測?」
也正因如此,他更懂得珍惜生活,養成良好的作息與飲食習慣,並提醒家人定期體檢。余思遠笑言:「我已經成功幫爸爸戒了煙,對五、六十歲的男人來說真是一件難事。」
編輯:錢澤妍
攝影:馮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