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港現首宗個案12歲男童確診發燒出皮疹 本港或現小規模傳播必做3招預防
基孔肯雅熱目錄
基孔肯雅熱|12歲男童佛山順德旅遊後確診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醫生今日表示,該名12歲患者平日健康良好,7月17日至30日期間與母親前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旅遊,期間曾進行戶外活動並被蚊叮咬。患者於7月30日回港後,翌日即出現發燒、皮疹及輕微關節痛,隨後到觀塘的私家診所求診。醫生因其有佛山旅遊史,於8月1日將個案轉介聯合醫院急症室,當晚即入住院。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今早證實患者血液樣本經核酸檢測呈陽性,確認為基孔肯雅熱感染個案。
歐家榮指,患者與同行母親及另一名未外遊的家人暫無病徵,由於病人潛伏期全程位於佛山,因此屬輸入個案。他強調,基孔肯雅熱屬蚊媒疾病,不會人傳人,市民無需過度擔心。至於本港會否出現爆發,則視乎本港滅蚊工作,今年蚊患指數不高,但因為本港與內地交往頻繁,不排除出現小規模傳播,但大爆發或成為風土病風險偏低。
基孔肯雅熱|病人資料簡表
個案性質 | 輸入個案 |
---|---|
患者年齡及性別 | 12歲,男 |
居住地區 | 觀塘 |
旅遊地點 |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
外遊日期 | 7月17日至30日 |
返港日期 | 7月30日(經福田口岸入境) |
病徵出現日期 | 7月31日 |
主要病徵 | 發燒、皮疹、輕微關節痛(手腕及腳肘) |
診治醫院 | 聯合醫院 |
現時情況 | 情況穩定,已退燒,關節痛消失,輕微皮疹 |
同行及同住者病徵情況 | 暫無病徵 |
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陳文俊表示,該名12歲男童現時情況穩定,已退燒,關節痛症狀消失,僅有輕微皮疹。他補充,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病徵輕微,一般可自行痊癒,僅高危人士如長者可能出現持續關節痛等長期病症。醫管局已在7個聯網預留病床接收潛在病例,患者若病情穩定且發病後至少6天,會獲准出院。
回到目錄
基孔肯雅熱|內地疫情集中佛山 香港輸入風險高
歐家榮表示,現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疫情較為集中,累計約7000宗個案,佔整個廣東省疫情近九成,而廣東省其他地區僅出現零星個案,他指正值暑假期間,香港與廣東人流頻繁,輸入基孔肯雅熱風險高,加上香港天氣炎熱潮濕,蚊患情況較數月前惡化,未來不排除有輸入個案引發本地局部傳播,風險屬中至高。他又表示,現時沒有需要進行全民大規模檢測,但政府已加強口岸及社區滅蚊措施,並提醒醫護人員提高警覺。
基孔肯雅熱|市民應做足3招防蚊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表示,食環署已就本次輸入個案展開以下防蚊滅蚊措施,包括進行病媒調查,涵蓋患者居住地點、求診的診所、入住的醫院及曾到訪地點。署方亦於患者曾到訪的地點,方圓250米範圍內展開針對性防蚊滅蚊行動,包括噴灑殺蟲劑、清理蚊子滋生地及積水處,以及每星期巡查相關地點,持續施放殺蟲劑。食環署亦已因應近期鄰近地區(如廣東省佛山市)疫情加劇,已進一步加強以下全港性防控措施:
- 於各分區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特別會議,加強地區協調滅蚊工作
- 聯同其他政府部門加強高風險地點的滅蚊行動
- 加強社區清潔行動
霍明恩亦呼籲市民,應積極配合防蚊滅蚊:
1. 清除積水 免蚊蟲滋生
- 定期檢查住所及周邊環境,清理積水及潛在蚊子滋生點
- 每星期至少更換花瓶內的水一次,清理花盆底盤積水
- 妥善蓋好家中盛水容器,如水桶及儲水器皿等
- 適當棄置空飯盒、汽水罐等可盛水廢物
- 留意天台、冷氣機托盤及排水溝,及時清理積水
2. 外出要用蚊怕水
- 外遊期間使用有效蚊怕水,避免蚊叮
- 由受疫情影響地區返港後14日內,即使無病徵,仍應持續使用蚊怕水,防止病毒經蚊媒本地傳播
3. 留意病徵 盡快求醫勿拖延
- 如出現發燒、皮疹或關節痛,立即求醫並告知醫生外遊史
- 切勿自行服藥,應盡快到公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病毒檢測
基孔肯雅熱|政府未考慮引入疫苗
歐家榮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目前基孔肯雅熱疫苗仍處於研發初期,尚未在香港註冊,世界衛生組織正審視疫苗安全性及效能數據,政府現階段未有計劃引入疫苗。他強調現階段最有效防疫措施是避免被蚊叮咬,尤其是外遊期間要做好個人防蚊措施,如出現發燒、皮疹或關節痛等病徵,應盡快求醫並告知旅遊史。
回到目錄
基孔肯雅熱vs登革熱
歐家榮表示,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均屬蚊媒疾病,但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速度明顯較快。由於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較短,病人感染病毒後,血液內的病毒量亦較登革熱患者為高。蚊子叮咬帶病毒的基孔肯雅熱病人後,最快只需約兩天便可將病毒傳播給下一人,而登革熱則需約八天,病毒才可於蚊體內繁殖成熟再傳播。因此,一旦基孔肯雅熱於未曾爆發疫情的地區出現,便有可能迅速引起傳播。
然而,基孔肯雅熱的病徵一般較登革熱輕微,感染後症狀較不明顯,因此有不少患者並未及時求診和診斷,這亦增加了防控工作的難度。不過,歐家榮強調,儘管傳播速度較快,本港現時防控措施嚴密,基孔肯雅熱在香港造成大規模本地爆發甚至成為風土病的風險仍然極低。
回到目錄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比較
項目 | 基孔肯雅熱 | 登革熱 |
---|---|---|
病原體 | 基孔肯雅病毒 | 登革熱病毒 |
傳播媒介 | 白紋伊蚊、埃及伊蚊 | 白紋伊蚊、埃及伊蚊 |
潛伏期 | 約2至8日 | 約4至10日 |
常見病徵 | 發燒、皮疹、關節痛(尤以細小關節) | 發燒、皮疹、肌肉痛、頭痛,有機會出血 |
病徵持續時間 | 數日至數周,部分高危人士可出現持續關節痛 | 數日,一般會自行痊癒 |
傳播速度 | 較快,蚊子吸血後最快2日可傳播 | 較慢,蚊子需約8日後方可傳播 |
嚴重併發症 | 較少見 | 有機會出現登革熱出血熱或休克 |
疫苗情況 | 尚未廣泛使用,香港未有註冊 | 部分國家已引入疫苗,香港未普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