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迎新|港大醫學院新生雲集IB狀元、劍橋畢業生 設200萬獎學金培育科研領袖
多元途徑招優才 迎首批「第二學位」醫科生
醫學院今年首設四年制「第二學位」入學途徑,吸引25名擁有優秀學術背景的學生報讀,全為「學霸級」人物,包括來自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及港大工程學、藥劑學、牙醫學的一級榮譽畢業生,該課程旨在讓具備基礎學術訓練的學生加速投身醫學專業。劉澤星表示,醫學教育需更多元及國際化,「透過招收不同背景學生,能創造更多元和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培育具備全球視野和關愛兼容的『新一代醫生』。」

SNDAS及IB狀元分享醫學志向
今年SNDAS錄取的民生書院張樂晞及聖保羅書院鄧朗熙,憑6科5**、總分51分獲醫學院錄取並成為「傑出醫科學人」(DMS)。兩人均參與過港大暑期體驗計劃HKUMedify,從實地觀察中感受醫護人員的同理心及臨床判斷,進一步確立從醫志向。
張樂晞指,與醫護人員直接交流,讓他深刻感受到醫護對病人的同理心,以及如何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鄧朗熙則表示喜歡港大醫學院讓同學在「增潤學年」(Enrichment Year)探索不同可能性,亦希望日後可攻讀醫學博士課程,成為一個科研人員。
IB狀元兼2025亞太青年橋牌錦標賽冠軍蔣承軒表示,港大師生互動氣氛濃厚,曾於升學講座中與教授交流時獲鼓勵,令他深受感動,「教授相信我能兼顧學業與橋牌,這份信任令我深受感動,並堅定了我的選擇。」他將於港大安排下,靈活兼顧比賽與學業。

海外尖子望回饋香港
為助「第二學位」新生適應臨床環境,醫學院安排開學前臨床見習。劍橋畢業生伍亮恆便指透過見習初步了解醫院運作及與資深醫生交流,有助日後臨床實習。他在聖保羅男女中學就讀中四期間,由於新冠疫情經常停課,自修A-Level並考獲5科A*,獲劍橋取錄,完成自然科學學士後原打算修讀碩士,得知港大開辦新課程便決定回港學醫,希望能回到土生土長的香港,學醫後服務市民。


師生共策計劃深化教學互動 設「同儕教師」加強支援
劉澤星強調,醫學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師生之間共同成長的旅程。學院自2019年推行「師生共策」計劃,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設計,提升投入感。學院亦設立「buddy」活動,由三至六年級學生擔任Near Peer Teachers(同儕教師),為一、二年級新生提供學業、臨床、時間管理等建議,加快融入醫學院文化,建立互助社群。
醫學院早前亦新委任10名「毛孩教授」——由院長和教授的寵物擔任親善大使。這些可愛的「教授」為師生帶來驚喜與歡樂,助學生放鬆心情,推動友善校園,並傳遞對動物的關愛!
設200萬DMS-PhD獎學金
為推動醫療科研發展,醫學院設立200萬港元「DMS-PhD獎學金」,資助成績優異的DMS學生攻讀博士,畢業後回饋港大。計劃自7月推出以來已獲熱烈查詢。劉澤星指出,未來醫生須掌握AI與醫學融合的能力,醫學院目標是培養具科研能力與科技視野、能應對挑戰的醫療領袖,帶領本地醫學走向國際。
港大醫學院自2018/19學年起推行「增潤學年」,為MBBS三年級學生提供一年時間探索學術、科研、社區服務或海外交流機會。學生可藉此深化興趣與累積經驗,為專科發展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