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樂恩

前羽毛球港隊代表潘樂恩10歲立志入奧運終夢想成真 傷後退役轉教初學者重新出發

健康
前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潘樂恩,早在10歲時已立志打入奧運,最終亦成功兩度踏足奧運賽場,然而2015年一次嚴重膝傷,令她經歷漫長康復期,雖成功復出,再踏球場心態已不再一樣,也令她退役後選擇轉型成為教練,並透過拍片與更多初學者分享熱愛的運動。近日她接受《日日健康》專訪,分享這段從運動員到教練、從傷痛到轉化的心路歷程。

10歲未夠立志參加奧運

潘樂恩在2008年入選香港羽毛球代表隊,先後在2012年倫敦奧運及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搭檔謝影雪代表香港出戰。自幼充滿運動天份的潘樂恩是家中獨生女,媽媽讓她接觸各種興趣班,從鋼琴、芭蕾舞到木球、游泳樣樣嘗試,也養成她開朗健談、好動外向的性格。她笑言自己脾氣急躁、直率調皮,「係人哋又愛又恨嗰種朋友」。

羽毛球的緣份則源於一次親子活動,因一次揮拍便愛上這項運動,「細個連奧運係咩都未清楚,就已經諗住將來要去奧運。」10歲的潘樂恩因此開始報訓練班,正式踏上羽球之路。

潘樂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 潘樂恩與謝影雪(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與謝影雪(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三重韌帶撕裂 為夢想只能搏一次

2015年,潘樂恩正處於里約奧運的積分賽周期,分數原已穩入圍。沒想到一次比賽意外,讓她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跌入傷患的世界。診斷結果是三重韌帶重創——半月板移位、前十字韌帶撕裂、內側副韌帶三級撕裂。醫生建議將手術分兩次進行,但勢必錯過奧運。面對最後倒數八個月,她選擇了另一條風險更大的路:一次性修復手術,只為搏再一次踏上奧運舞台的機會。

「我是一個十分怕痛的人,沒想到術後康復過程才是最痛苦……」她形容真正的煎熬在手術之後才開始,劇烈痛楚幾度讓她難以忍受,甚至要見運動心理醫生。即使如此,只要一想到奧運愈來愈近,就咬實牙關支撐下去。

潘樂恩 潘樂恩確診三度韌帶撕裂(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確診三度韌帶撕裂(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洗澡要兩張椅 5分鐘路要20分鐘

為確保術後韌帶能好好癒合,潘樂恩連撐柺杖行路都不可以,只能靠輪椅出入。從宿舍去治療室的200米,原本走5分鐘的路,現在要花20分鐘。洗澡更需預備兩張膠椅,一張坐、一張放高受傷的腿,避免濺水碰傷。從未想過這些平常不過的動作,竟會變成每日挑戰。

傷患迫使她慢下來,也開始留意從未看見的事物——「發現平日低下頭匆匆走過那條5分鐘的路,兩旁原來有樹有草、鳥語花香,那條走了超過10年的路,才首次聽到鳥兒吱吱在叫。」

潘樂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由治療室找到助人的價值

從小以參加奧運為唯一人生目標的潘樂恩,卻因受傷後每日出入的治療室,有另一番感悟,「那時候覺得運動物理治療師十分偉大,因為他們在運動員的背後默默付出,協助我們在球場上有更好的發揮。」這段經歷讓她感受到——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2020年3月,潘樂恩正式退役。因無耐性、怕誤人子弟,曾經斬釘截鐵說「唔會做教練」的她,退役後最初只是抱著「過渡一下」的心態做教練,但教學日久,她從學生與家長的感謝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就感。從零教初學者並不簡單,甚至難過培訓專業球手,故特意請教老教練,一步步將經驗轉化為語言,成為另一種專業。

潘樂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慢活中尋新方向 拍片教打波

2022年,潘樂恩移居澳洲,繼續從事教練工作,節奏緩慢的生活讓潘樂恩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人生的另一條路。丈夫提議她不如拍片記錄澳洲生活,起初她只是隨手記錄旅遊與日常與親友分享,後來開始嘗試拍攝羽毛球教學影片。

「我最自在的時候是在分享自己擅長的事。」從球場到鏡頭前,她把運動經驗化作貼地教學,意外吸引了大批初學者觀看。有人留言感謝她的影片幫助復健,有人說因為她才開始愛上羽毛球。

從球場到人生路 一起長大的拍擋

潘樂恩與丈夫的緣分亦始於羽毛球場。兩人自小因打波結緣,並肩成長。從青訓時期到站上奧運舞台,丈夫(當時的男友)一直陪她走過職業運動員的挫折與成長,一起捱過訓練艱辛、傷患低谷。每逢潘樂恩有比賽,他總會設法收看直播,若無直播,便緊盯網上比分實時關注。「我們見證彼此的高低起伏,也因為對方而變得更好。」兩人在2023年結婚,攜手走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潘樂恩 潘樂恩與男友在2023年結婚(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潘樂恩與男友在2023年結婚(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給正在康復路上的你

雖然曾因嚴重傷患差點與奧運失之交臂,甚至被迫提早退役,潘樂恩卻從未自怨自艾。相反,她堅強走過康復低谷,開拓出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我一向是一個樂觀積極的人,但在康復期間,我也曾痛到懷疑自己、想放棄。」她分享,痛苦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一直想著「有多痛」,但如果能將這個念頭轉個彎,變成「現在痛一點,是因為正在走向康復」,也許會讓人更有力氣咬緊牙關撐下去。

她說自己近年最大的改變,是學會了「放下」與「取捨」。過去的她得失心重,凡事不敢拒絕、想盡力滿足所有人,結果往往令自己筋疲力盡。後來才明白,曾經想要的未必帶來好結果,反而是放手,才讓她走到今天這個新的起點。

潘樂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