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陸靜思 創頻道繪圖拍片 「心大心細」拆解精神健康迷思
精神科醫生身兼多份工
陸靜思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平日負責診症和臨床工作,下班後則繼續投入另一份「工作」:每晚花上兩至三小時,處理Youtube及Instagram頻道「心大心細」的各項工作,撰寫腳本、剪輯影片到平面設計,幾乎全部由她和拍檔LEO醫生黎智麟親力親為,希望讓精神健康的資訊變得容易接觸,今年更成立了「心大心細慈善基金」,透過公眾教育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以微小之力為社會帶來改變。

Covid面壁飲啡催生頻道
「心大心細」誕生於Covid高峰期,當時社會氣氛沉重,醫院門診服務受影響,病人無法如期覆診,醫患之間的聯繫也變得困難。她憶述某天中午,在醫院咖啡廳與同事用餐,因限聚令只能面壁而坐。「一邊喝咖啡,一邊想,在這艱難時刻,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心大心細」頻道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下誕生,命名背後也有寓意——許多人對精神科既有需要,卻又難以下決心求助,因為這種猶豫與糾結,她希望頻道能成為一個容易接觸的教育平台,讓市民即使在家中,也能獲得正確而實用的精神健康資訊。

內容輕鬆貼地 由劇集時事切入
「心大心細」YouTube頻道至今已發佈近 90 條影片,累積超過 24 萬點擊,風格輕鬆不失專業,內容針對精神科常見迷思如疾病治療、藥物使用、焦慮情緒管理等,做深入淺出的解說,亦會結合時事、影視劇集與日常情境,讓觀眾以更自然的方式認識精神健康議題。在Instagram和 Facebook則聚焦在DSE焦慮、社交障礙、睡眠困難等貼地常見的情緒問題,建立大眾日常可接觸的精神健康資源庫。

親自繪製插圖 成情緒出口
「Painting is just another way of keeping a diary.」畢卡索的話總結了陸靜思對藝術的理解,她從小開始畫畫,無論心情好壞,「快樂畫畫,不快樂也畫畫。」她形容藝術讓其誠實地面對情緒,無需解釋,也不求認同。
診症室之外,她親自為「心大心細」繪製插圖與圖文設計,把複雜的心理概念化為直觀易懂的畫面,也讓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重新呼吸。

初出茅廬醫生遇上重度憂鬱少女
談到最難忘的醫患經歷,她想起精神科訓練的第一天,被安排主持一場家庭會面。對象是一位有多重心理創傷、家庭背景複雜的少女,患有重度抑鬱症,曾經輕生,也因此中斷學業。病歷足足有幾寸厚,對當時仍是新人的陸靜思並非易事。
「我只能強作鎮定,硬著頭皮開始第一次會面。」漫長而曲折的醫患故事就此展開,無數次的家庭會面、進出醫院與學校會議,她與少女一起經歷掙扎與成長,直到她被調往另一家醫院,這段關係才畫上句號。
幾年後,她收到一張來自英國的卡片,夾著一張照片。曾經脆弱的少女已成為充滿自信的大學生,上面寫著:「謝謝你當年的用心!」此經歷讓她更堅信,病人一直是她前行最大的動力,「我們覺得不起眼的一小步,對病人或許已經是一大步。」
家中播片開解患病長輩
作為精神科醫生,她深知這門學科在人們心中仍有許多誤解與距離,「神秘」、「遙不可及」、「事不關己」是她在線上線下交流中,最常感受到的集體印象。
她分享,有位觀眾因家中長輩抗拒求診,遂在家中電視播放「心大心細」頻道影片,假裝「不經意」地讓對方看到。原以為會被直接否定,卻意外聽到長輩說:「我好像也有電視所提到的症狀。」
「雖然只是很小的一步,但我們相信,每一點改變都值得。」她說,這正是當初創立頻道的初衷——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打破隔閡,讓精神健康不再只是診所裡的課題,而是人人都能接觸、理解和討論的日常。
幽默感保持情緒日日健康
作為精神科醫生,每天面對大量的情緒輸入,她坦言下班走出診症室的那刻,最重要的不是回顧,而是放下。「我一直相信,要擁有情緒健康,幽默感不可或缺。」她笑說,與其將壓力壓抑,不如學會轉化。即使是醫生,也有過低潮的時候。「當我對現況感到不安,就會主動求變。」走過低谷,藝術成了她最大的支撐和情緒出口。透過藝術中的黑色幽默,將生活的無奈化作一抹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