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心腎 日日審慎】心臟病暗藏2種病同時發作?醫生全方位拆解CKM症候群成因
心臟病是警號?患者可能同時患「2種病」不自知
心臟病未必是單一疾病,有可能是多種疾病互相影響的結果,早在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提出「CKM症候群」¹的概念,提及心血管、腎臟、代謝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會共享風險因子,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令患者健康失衡。
陳麒尹醫生表示:「有心臟病的人,我們要照顧其他的系統,而看似有糖尿病、腎病的人,都應該主動出擊去找他有沒有心臟病。」,所以當患者因心臟病問題求醫時,很大可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或高膽固醇等疾病而不自知,這些疾病更會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風險。
什麼是CKM症候群²?
CKM症候群全名為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而CKM是三個關鍵系統的英文縮寫:
C(Cardiovascular):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
K(Kidney):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病
M(Metabolism):代謝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
由於人體系統緊密關聯,當其中一環出現問題,便會影響其他系統,形成惡性循環。
哪些因素會增加CKM症候群風險³?
- 肥胖
- 患有心血管疾病
- 患有糖尿病
- 血脂、膽固醇偏高
- 有高血壓問題
- 確診腎臟疾病
- 代謝症候群患者
若你符合上述其中一項或多項健康狀況,建議及早關注,從日常生活做起,積極管理健康,以降低患上CKM症候群的風險。
潛伏期或長達十年以上難以察覺
對大眾而言,CKM症候群是一個頗新的概念,外界亦常以「難以察覺」來形容,就此陳麒尹醫生有以下看法:「因為CKM症候群的無症狀期很長,由確診糖尿病、腎病、冠心病可能有十年到十五年潛伏期。再者,大眾對CKM症候群概念認知度低,第二是主動去檢查所有器官的情況也不常見。」
所以在治療上,陳麒尹醫生認為「合作性」相當重要:「如心臟科、腎科、糖尿科可以一起討論治療方案,哪些藥物可以及早使用,令本身出現心臟病的患者,不要變為腎病等。」
醫生會因應患者的不同階段,按照臨床指引提供治療方案:「口服藥物加上針劑治療相當重要,通常針劑目標比口服藥物快,它的治療穩定性可能較高,因為治療要有廣泛性和到位,什麼都要兼顧。例如患者有肥胖、血糖問題,一般都會考慮口服藥物加針劑的治療配套。」
醫生案例分享|抗拒加藥自行減磅失敗險急性病心臟發
性別:男士
年齡:60多歲
求診原因:心絞痛
治療效果:用三個月時間,BMI 33下降至BMI 30
案例詳情:
這位中年男士屬於肥胖,已知的病史有糖尿病,血糖平均糖化血色素都有7.2、壞膽固醇和三脂甘油酸超標,在求診前已經使用口服糖尿病藥、他汀類藥物和兩種血壓藥。
直到心絞痛到心臟專科求醫,醫生為他進行心臟掃描發現有兩條血管栓塞,但患者因自覺已經吃很多藥,所以一開始並不願意接受治療,認為只要做運動便能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