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一生成就50%歸功太太 每日一笑話伴太太走過癌患低谷

袁國勇一生成就50%歸功太太 每日一笑話伴太太走過癌患低谷

健康
「我做的所有事情,她的功勞佔50%。」這句話,來自打過禽流感、沙士、新冠三場疫戰的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教授,形容太太才是自己最大的幕後功臣。袁國勇今年推出中文版自傳,望在記憶仍清晰時,記下過去七十年間的香港面貌與個人經歷,包括童年住劏房的生活,與太太同行抗癌的五年黑暗歲月,研究過的無數病例,以及對生死的看法等,希望透過自身經歷啟發下一代。

劏房中成長 虎媽打手板迫讀書

袁國勇在自傳中回顧童年生活,自幼一家同住於西營盤一個不足60呎的劏房,要以閣樓作床,與其他幾戶共用水喉、煤爐、糞桶,洗澡、煮飯、如廁都要排隊,父親則靠每日製作假牙、工時長達十六小時養家,他形容:「你自己經歷過,會更明白基層的困難。」

讀書方面,他從來不是天資聰穎的類型,全靠「虎媽」的嚴厲鞭策,被打手板更是家常便飯,他猶記得一次末考試考獲全級第二,仍被母親打一下手板,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他日後堅毅自律的性格,為往後的成就打下根基。他也深信要成功,熱誠、努力與天份缺一不可,並寄語年輕一代:「如果你有天份,你又喜歡,最重要是你努力,自然會做得好;你沒有天份、沒有興趣、不願意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為慳時間太太助剪頭髮造「制服」

袁國勇多年來總是穿著同一款白色襯衫、紅色領呔、黑色長褲、灰色外套,髮型也從不更換。這個「固定造型」看似刻板,其實是太太多年來為他節省時間的貼心安排。袁教授在醫院與任職護士的太太Louisa相識,兩人於31歲時結婚,為他節省每日選衣的時間,在30年前開始,太太特地幫他縫製一款簡單耐看的外套,三件灰色、三件啡色,分別應付冬夏季節,且每隔六年便會請裁縫再做新一批。

袁國勇 袁國勇多年來總是穿著同一款白色襯衫、紅色領呔、黑色長褲、灰色或啡色外套,髮型也從不更換。
袁國勇多年來總是穿著同一款白色襯衫、紅色領呔、黑色長褲、灰色或啡色外套,髮型也從不更換。
袁國勇 袁國勇多年來總是穿著同一款白色襯衫、紅色領呔、黑色長褲、灰色外套,髮型也從不更換。
袁國勇多年來總是穿著同一款白色襯衫、紅色領呔、黑色長褲、灰色外套,髮型也從不更換。

髮型方面,太太每月替他剪髮,讓他毋須再浪費時間去理髮店。他在接受《日日健康》訪問時笑言:「去剪頭髮、每天想穿甚麼衣服,很麻煩。有人幫你剪頭髮,你有一套制服去穿,最省時間,有甚麼好得過這樣?」他更形容自己多年來的成就,太太功不可沒:「我做的所有事情,她的功勞佔50%,我真的覺得沒有她我甚麼都做不到!」

每日一笑話伴太太走出癌患

2005年,袁國勇察覺太太的體味出現異常,經詳細檢查,證實她患上卵巢癌,腫瘤體積龐大,他形容當時的打擊「沉重得難以言喻」,但太太樂觀面對。然而手術切除後化療副作用接踵而至——失眠、腹脹,以至針刺般劇烈的神經痛,讓她痛得要用棍子敲打雙腿方可稍得緩解。中西藥、針灸均無效,整整五年,她幾乎每日與痛共存。

這五年,是兩人形容為「人生最黑暗的時期」。袁國勇坦言,身為醫生卻無法幫助最親的人,那種無力感難以言喻。那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逗太太笑,「我能夠做的就是每天在網上找一個好笑的故事,回去引她去笑。」他亦每天重複一個小動作——回家不用鎖匙開門,而是先按門鈴,讓太太透過門眼看到他在門外扮鬼臉,希望每天都能引她笑一次。

隨後,當太太的體重由98磅驟降至80磅,一度以為癌症復發,兩人甚至忍不住一同落淚。直至結果出爐證實並非癌症復發,他感慨形容這段經歷:「是上帝的恩典讓我們撐過來。」

讓少年同住 陪伴、教英文改變一生

除了醫治病人,袁國勇亦深信,醫生的責任延伸至心靈與人生方向的引導。1985年,他在病房認識一名17歲少年,雖家境清貧、英語成績欠佳,卻充滿求知慾。袁國勇主動邀他放學後到醫院宿舍自修、親自教他英文,從報章、餐牌到披頭四的歌詞都成為教材。

大學期間,該少年與妹妹更在父母同意下,搬到與袁國勇同住,令家中變得熱鬧,袁國勇笑言:「有些吵鬧,經常嘻嘻哈哈,我覺得對我和我太太和她們都是好。」少年大學畢業成為工程師,妹妹亦成為教師。回望這段經歷,袁國勇明白到自己給予的幫助不是教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對方情緒低落時,願意靜靜陪伴,「不催促、不批評,直到他們願意開口」,這份耐性與時間,才是最重要的關懷。

「怎樣離開不到你選擇」

曾經面對摯親離世,袁國勇對生死有一番深刻體會。他將死亡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他殺或自殺,對家人打擊最深;第二類是突然心臟病或中風,雖然來得急,對病人而言或許較少痛苦;第三類是癌症或器官衰竭,雖歷時數月,卻能讓家人有時間準備;第四類則是因年老而漸漸衰退,病人與照顧者皆需面對長期折騰。

問到自己會如何選擇,他直言:「其實一句說完,就是不到我們選擇。」每種離世方式各有利弊,不論是突然、緩慢、還是因病,對家人或病者自身皆有不同的痛苦與準備。他說:「不到你選擇,也不想那麼多。」

袁國勇 袁國勇形容,每種離世方式各有利弊,但對他而言:「因為不到你選擇,也不想那麼多。」(圖片來源:HKU Medicine Facebook)
袁國勇形容,每種離世方式各有利弊,但對他而言:「因為不到你選擇,也不想那麼多。」(圖片來源:HKU Medicine Facebook)

坦然接受變老 不會完全退休

年屆68歲的袁國勇,依然每日教學、研究、看診,但近年已開始逐步減少工作量。他在訪問中透露:「現在比以前已經做少了很多,以前基本上只要清醒就在工作,現在不是了,我星期六會工作半日,星期日多數不工作,或者都只做半日。」

他也不時提醒自己,要坦然接受身體變化與體能下降,認真對待小病小痛,會每週針灸與按摩,改善姿勢、減輕關節痛,配合規律作息、均衡飲食,以及練太極來維持柔韌度、力量與心肺功能,也有助於靜心。

儘管節奏放緩,他並不打算劃下一條清晰的「退休線」,「最主要是健康,有一天我做到我都會做,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之一。」

自傳紀錄最美好的香港

袁國勇教授去年出版英文自傳,今年再推出中文版《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他提到起初計劃寫書,是因為快將年屆七十,希望趁記憶尚算清晰時,把人生點滴記錄下來,「我怕我再老一點,有很多細節我忘記」,也希望能藉此鼓勵下一代醫生、科學家,甚至普羅大眾。

出版中文版,則是回應不少市民的期待,「很多人買書的時候問有沒有中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醫護人員,有些專業名詞他們很難理解。」於是他與龍振邦醫生、苗延琼醫生,花一年時間共同翻譯,讓更多人可以閱讀。

他認為這本自傳,也是一份屬於香港的時代紀錄,「我成長於1950年代到2020年代,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香港最美好的時光。我們有機會把當日的風貌寫出來,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我去做!」

袁國勇 今年他與龍振邦醫生與苗延琼醫生將自傳翻譯成中文版《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希望讓更多人可以閱讀。
今年他與龍振邦醫生與苗延琼醫生將自傳翻譯成中文版《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希望讓更多人可以閱讀。
袁國勇 袁國勇昨日(21日)出席簽書會,吸引不少市民排隊簽書合照。
袁國勇昨日(21日)出席簽書會,吸引不少市民排隊簽書合照。

編輯:黃志宏

圖片來源:東方新地、《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HKU Medicin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