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麟

夢想會讀心術修讀精神科 精神科醫生黎智麟放工自學剪片推廣心理健康

健康
「很多事看似無關,卻會在某一刻,意想不到地串聯起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黎智麟白天在診症室裡問診病患,晚上則化身影片創作者,親自剪片、撰稿、拍攝,推廣精神健康知識。回望這條路——童年幻想擁有讀心術的念頭,種下投身精神科的種子;中學時為宣傳活動偶然接觸剪片,卻成為多年後推動心理教育的重要工具。近日他接受《日日健康》專訪,分享如何在醫學與創作之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精神健康之路。

童年夢想讀心術 埋下精神科之路

談到為什麼選擇精神科,黎醫生回憶,其實源自一個童年時期的奇想——希望擁有讀心術的超能力,可以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這個帶點童真卻異常清晰的想法,逐漸引導他對心理學產生濃厚興趣。他本身對科學、數學和電腦技術也有極大熱情,這些看似分散的興趣,最終在精神科匯聚。「精神科醫生這個職業,剛好能夠結合我所有的興趣,既可以運用科學方法,也能深入了解人的內心世界。」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黎智麟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醫生也懂剪片 中學種下創作種子

「我最早接觸剪片是在中學時期。」當年為了宣傳校內音樂比賽,黎醫生第一次動手剪輯影片,沒想到這項技能會成為推廣精神健康重要工具。多年後,他與拍檔創辦「心大心細」頻道,透過影片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為了讓內容更貼近大眾、更容易理解,他決定再次學習剪片。「現在很多技術和平台都改變了,但幸好有 YouTube,讓我可以重新自學。」從燈光構圖到畫面節奏,通通親力親為。現在黎醫生每週會剪一條5分鐘影片,外加一段 Reels,每天平均花上一至兩小時處理拍攝與後期工作。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深受黎青龍教授1句話影響

求學路上,黎青龍教授1句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No knowledge is useless(沒有知識是無用的)」。黎教授鼓勵學生打破科系界限,跨領域汲取各種知識,提醒他們任何看似無用的學問,都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刻派上用場。這種思維影響了他,讓他在精神科醫學、數學、甚至影片剪輯中,都能尋找到相互關聯的價值。

黎醫生回想起中六中七時學的純粹數學(Pure Maths),曾一度覺得這些抽象理論毫無用處。直到最近參與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課程,才發現那些數學基礎正是理解技術的關鍵。這種打通理論與實踐、科學與藝術的跨界能力,不僅豐富了他的專業視野,也成為他在推廣精神健康、製作影像內容時的最大優勢。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醫生 by Day 剪片師 by Night

身兼精神科醫生與自媒體創作者的雙重身份,時間管理對他來說是一場不簡單的挑戰。白天在診症室中,面對複雜的心理問題與病患情緒,用理性與專業解決疾病;夜晚則化身剪片師,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內容製作:搭車時構思影片腳本、休息時間調整剪輯細節,用盡每一分鐘。

但對他而言從未視為負擔,反而樂此不疲,日常與病人的互動,也時常成為拍片靈感來源,激發「心大心細」內容創作。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用專業判斷守護病患

作為精神科醫生,黎醫生強調治療首先是一個高度理性、專業的過程。面對大量情緒輸入和病人複雜的心理狀況,最重要的是透過科學判斷與臨床經驗,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雖然病人會分享許多負面情緒和不幸遭遇,但我們的工作是傾聽症狀,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被情緒左右。」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難忘病人家屬親自致謝

談到難忘的醫患經歷,黎醫生提到一位長期跟進的伯伯,患有認知障礙症。某天下班時,他看到一位婆婆在門口等待,原來是那位病人的太太。婆婆告訴他,丈夫因肺炎在醫院去世,但她特地前來親口感謝他多年來的照顧與關懷。這個經歷也令他明白,醫療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關懷和陪伴。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醫者的自我療癒法

黎醫生坦言,工作中經常會接觸負面情緒和沉重故事,但必須保持適當的心理界限,避免情感過度捲入,才能有效幫助病人走出困境。對他來說,保持情緒健康的關鍵在於尋找合適的放鬆方式,而閱讀正是他的首選。「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眼睛和大腦都容易疲勞。」文字的觸感和翻頁的聲音,讓他能夠慢慢沉澱思緒,從而真正放鬆。

黎智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