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帶結節|聲音沙啞喉痛或因聲帶生繭 4類職業易中招戒2種壞習慣保護聲帶
聲帶結節目錄
1. 甚麼是聲帶生繭?
聲帶生繭,醫學上稱為「聲帶結節」,是由於聲帶長期摩擦、過度使用而出現的表皮及皮下組織慢性增生,類似手腳生繭,但其多發生於振動摩擦最為頻繁的聲帶前三分之一處。當人過度用聲,如長時間講話、高聲唱歌,聲帶反復碰撞,導致組織水腫、角化,久而久之便形成硬繭。
聲帶生繭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結節表現為局部水腫、輕微突起,對聲帶振動影響較小,常見於短期內頻繁用聲;若持續不當用聲,聲帶會逐漸纖維化,進而形成硬繭,即慢性結節。
回到目錄
2. 哪些人更易患上聲帶生繭?
數據顯示,女性與男性患聲帶生繭的比例約為9:1,這與兩者的生理結構有關。女性的聲帶較短、較薄,振動頻率約為男性的2倍,摩擦機率更高。
教師、小販、歌手、導遊等需要長時間講話的職業人士因反覆用聲,亦屬於高風險人群。此外,以下這些不良習慣也有機會增加聲帶生繭的風險:
- 長期使用錯誤方式發聲:如大聲吼叫、用假音說話;
- 環境因素:頻繁在吵雜的環境下勉強講話,加劇聲帶摩擦;
- 不良生活習慣:頻繁抽煙、飲酒、愛吃辛辣食物引發胃食道逆流,胃酸腐蝕氣管咽喉造成聲帶發炎,長期反覆損傷便有機會造成結節。
3. 懷疑聲帶生繭,應該做哪些檢查?
若聲帶沙啞超過兩週,或伴隨喉嚨痛、發聲費力、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便需重視。醫生在面診後或會透過以下檢查確診患者是否患上聲帶生繭:
- 鼻咽喉內視鏡檢查:經鼻孔插入細管,觀察聲帶發聲時的狀態
- 喉頻閃光源內視鏡檢查:透過頻閃光源及高速錄影,分析聲帶振動幅度與彈性,判斷病變程度
- 錄音分析:借助電腦軟件評估聲音品質,如振幅、發聲持續時間
4. 聲帶生繭有哪些治療方法?
不少人以為聲帶生繭只能手術治療,但其實手術並非首選。大部分患者透過發聲訓練及充分休息後,症狀顯著改善,關鍵要把握治療黃金期。
第一類:保守治療
給予聲帶充分休息、調整用聲習慣,搭配腹式呼吸、共鳴訓練等治療,減少聲帶負擔。
第二類:藥物輔助
醫生可能處方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快速減輕水腫。
第三類:生活調整
避免大聲說話,定時並盡可能多喝水潤喉。
第四類:手術介入
僅在結節硬化、影響發聲,或保守治療無效時,才需考慮顯微喉鏡手術切除病變組織。術後一般需要禁聲3-7天,且須配合發聲訓練預防復發。
5. 如何預防聲帶生繭?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聲帶生繭的核心成因是日常用聲不當,預防需要從生活習慣入手:
- 講話遵循「4不原則」:不用力、不大聲、不久講、不快速。
- 避開刺激因素:盡量避免攝入煙酒,少吃辛辣、高油食物,減少胃食道逆流對聲帶的刺激。
- 環境調整:吵雜場所使用擴音器,以免被迫提高音量加重聲帶負荷。
- 及時休息:聲帶不適時,禁聲2-3天,避免用假音或氣音講話。
- 注意保護聲帶:定時、少量多次飲用溫水,避免一次性大量灌水衝洗聲帶;每天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提升發聲效率。
聲帶生繭的處理在於正確認知與即時接受治療。從調整說話習慣到正確保護聲帶,避免過度用聲、保持喉嚨濕潤,出現症狀及時就醫,多數人不需要手術也能夠得到改善。守護聲帶,才能好好「發聲」。

如果你是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並希望透過《醫聊室》與讀者分享專業健康心得,推廣健康生活,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喉癌病徵|聲沙超過兩周恐患喉癌? 醫生拆解喉癌常見症狀+高危因素+8大防癌貼士
焦慮症|51歲陳奕迅患焦慮症要食藥 注意焦慮症7大早期病徵 1分鐘簡易自測心煩易怒屬警號
甲狀腺癌4大症狀易忽略錯過治療 醫生:「最惡1種」5年存活率低於10%
回到目錄
甚麼是聲帶生繭?
聲帶生繭,又稱「聲帶結節」,是因長期過度用聲或不當發聲方式導致聲帶表面組織增生,類似手腳長繭。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聲音沙啞、講話費力,若忽視治療,結節會逐漸硬化,影響發聲。
哪些人最容易出現聲帶生繭?
教師、歌手、導遊、推銷員等長時間或大聲說話的職業人士屬於高危群組。女性因聲帶較短、振動頻率高,患上聲帶結節的比例亦明顯高於男性。
聲帶生繭可以自行痊癒嗎?
部分急性聲帶結節在充分休息、避免過度用聲後可逐漸改善。但若已形成硬繭(慢性結節),就需要專科醫生診斷並配合發聲訓練,嚴重者或需考慮手術切除。
如何預防聲帶生繭?
講話時避免用力、大聲或快速說話;在吵雜環境可使用擴音器;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減少煙酒及刺激性食物;聲帶不適時應及早休息,並養成定時飲水與腹式呼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