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婦人疑食芋頭中毒唇腫喉痛 海芋vs芋頭大不同9點分辨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本周一(30日)表示,正調查一宗懷疑進食野生芋頭而中毒的個案,涉及一名81歲女子,當日她在家中進食野生芋頭後,隨即出現咀唇腫脹和喉嚨痛。她到博愛醫院急症室求診,需留院治療,現時情況穩定。臨床診斷為懷疑草酸鈣針晶體中毒。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元朗朗屏邨一條行人天橋上的一個花圃採摘野生芋頭,並自行烹煮食用,中心調查仍在繼續。
海芋含毒素 食安4招防中毒
衞生防護中心指,芋頭是配製菜式和甜品的常用食材。然而,一些外形近似芋頭的植物(如海芋)含有毒素,包括草酸鈣針晶體。誤食含草酸鈣針晶體的植物會刺傷和刺激皮膚及黏膜,如舌頭、口腔與咀唇麻痺和灼熱,以及舌頭或咀唇腫脹。進食意外混有含草酸鈣針晶體植物的蔬菜亦可能引致食物中毒。
過往曾有市民誤食後呼吸衰竭,前年大埔一名69歲婦人進食海芋後口部麻痺、口腔灼熱及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她由17日向私家醫生求診後,18日到北區醫院急症室求助,同日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臨床診斷為懷疑草酸鈣針晶體中毒。
食安中心提醒:
- 在進食蔬菜時,市民應留意以下事項:
- 切勿採食野生植物;
- 從可靠的供應商購買蔬菜;及
- 取走混雜在食用蔬菜中的其他植物,並在煮食前徹底洗淨蔬菜。
9招分辨海芋與芋頭

不少人都誤以為海芋與芋頭同屬可食植物,但其實海芋含有刺激性汁液,誤食或觸碰都有機會引起不適。資深生態導賞員葉恆榮及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退休教授趙紹惠在接受TVB節目《東張西望》訪問時分享,市民可從以下9點分辨海芋與芋頭:
1.葉面觀察
海芋葉面光滑亮澤,葉形亦偏大;芋頭的葉子則啞色為主,表面較無光。
2.灑水測試
把水灑在海芋葉上,水珠會停留在葉面上;相反,芋頭葉因表面有絨毛,水分會聚成一團。
3.莖部斷口有毒
海芋一旦折斷莖部,會滲出汁液,接觸皮膚或致敏感;芋頭則沒有這種情況。
4.外型與生長方向不同
芋頭通常外形飽滿粗壯,完整度高;海芋則多橫向生長,長度可不斷延伸,形狀較不規則。
5.洗淨後的顏色各異
經過清洗,海芋外皮顏色偏深;相對地,芋頭皮色較淺,較為明顯。
6.削皮難易有別
海芋根部特別堅硬,削皮時較困難;芋頭則相對容易去皮,內部肉質亦較軟身。
7.硬度明顯有差異
切開海芋時需費力,因為質地相當堅硬;芋頭則較鬆軟,容易切割。
8.內裡紫色vs白色
切開芋頭後,肉質中會見到淡淡紫色紋理;海芋則全為白色,無明顯花紋。
9.煮熟後口感與氣味不同
煮後的芋頭質感綿密,並釋出濃厚芋香;海芋即使煮熟仍然堅硬,需用刀切開,亦欠缺氣味。
圖片來源:TVB節目《東張西望》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