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安全 致癌 食用安全|傷心臟肝腎更致癌 營養師警告4種隔夜餸勿食 雪藏前攤凍原來超錯?

食用安全|傷心臟肝腎更致癌 營養師警告4種隔夜餸勿食 雪藏前攤凍原來超錯?

飲食營養

廣告

食飯有剩餸,普遍做法當然是放入雪櫃冷藏保存。不過有營養師就提醒,有4類隔夜菜應避免食用,否則可能容易傷害心臟或肝腎,甚至增加致癌風險。本港食安中心亦曾指出,某些蔬菜的硝酸鹽較高,放過夜後較易轉化為有潛在風險的亞硝酸鹽,提醒市民注意食用安全。

4類餸菜放隔夜恐傷肝腎致癌

內地營養師谷傳玲曾於小紅書出片,提醒有4種隔夜菜應避免食用,包括「未密封保存的隔夜菜」、「硝酸鹽含量高的綠葉菜」、「冷藏超過兩夜的隔夜菜」以及「未徹底加熱的隔夜菜」,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損害,甚至引發癌症。

1.未經密封隔夜餸

谷傳玲指出,西瓜等水果和涼拌菜不適合加熱食用,若未用保鮮紙密封就放入冰箱,容易與冰箱內的細菌交叉污染,導致食物中毒。她提醒,切西瓜前應先清洗乾淨,使用乾淨的刀具和砧板;未食用的部分要立即用保鮮紙包裹並放入冰箱,同時要與生肉、生菜分開存放,並於翌日儘快食用。

2.硝酸鹽含量高的綠葉菜

以菠菜為例,谷傳玲引用實驗指出,菠菜烚熟後冷藏16小時,亞硝酸鹽含量會超標;如曾用筷子翻動過則情況將更嚴重,因此建議綠葉菜最「即煮即食」。

3.冷藏超過兩晚隔夜餸

谷傳玲強調雪櫃並非保險箱;即使在低溫環境下,李斯特菌仍能繁殖,潮濕環境也適合黃曲毒素生長。若產生黃曲毒素,即使徹底加熱也無法去除,建議前一日冷藏的隔夜餸最好翌日食完,勿再冷藏一晚。

4.未徹底加熱的隔夜餸

谷傳玲指剩菜往往沾染大量口水,當中含有許多細菌;若未徹底加熱消滅細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她指徹底加熱意即將食物加熱至攝氏100度,又或者保持湯水沸騰3分鐘以上。

保存隔夜餸正確方法

谷傳玲建議如若發現餸菜過多,應避免用筷子翻動食物,也不要將食物放在室溫下「攤凍」,因為放涼過程會滋生微生物。應趁熱將食物放入消毒過的保鮮盒,密封後放入冰箱冷藏,並在第二天食用前徹底加熱。

蔬菜放隔夜易產生亞硝酸鹽 3種菜最高危

食用長時間存放雪櫃的餸菜而引致的健康問題,很多時是由於食物裡面的亞硝酸鹽而起。據食安中心資料,硝酸鹽於環境及植物(包括蔬菜)中自然存在;硝酸鹽本身並無毒性,但與自然存在於蔬菜裡面的酶或細菌接觸後,就有可能轉化為亞硝酸鹽,人體於攝取大量亞硝酸鹽就有機會引致急性中毒。根據台灣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資料,亞硝酸鹽在酸性或高熱的環境下會與胺產生反應,產生出已知致癌物「亞硝胺」。

蔬菜裡面的硝酸鹽含量會受多種因素左右,如種植環境、貯存方法(時間、溫度等),以及是否經過去皮、水洗或煮熟等等。事實上,食安中心曾檢測73種巿民經常食用而未經烹煮的蔬菜,發現葉菜類蔬菜(如莧菜、小棠菜)及紅菜頭硝酸鹽含量較高。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蔬菜種類 測試樣本 硝酸鹽含量平均值 (毫克∕公斤) 範圍 (毫克∕公斤)
葉菜類 娃娃菜、豆苗、潺菜、莧菜、大白菜∕黃芽白、菜心、芥蘭、唐生菜、枸杞菜、芫茜、西生菜、青通菜、油麥菜、芥菜、白菜/小白菜、紅莧菜、小棠菜、菠菜、西洋菜、白通菜 2100 79 至 6300
莖類 蘆筍、竹筍、西芹、中國芹菜、綠豆芽、大豆芽菜 830 8 至 4600
塊根和塊莖類 紅菜頭、甘筍、薑、粉葛、蓮藕、馬鈴薯、青蘿蔔、紅蘿蔔、白蘿蔔、番薯、芋頭、馬蹄、沙葛 720 檢測不到至 4100
蕓薹屬(甘藍科)蔬菜、葉球甘藍、花莖甘藍 西蘭花、椰菜花、椰菜 620 16 至 2800
鱗莖類蔬菜 韮黃 、韮菜花、韮菜、蒜頭、蒜心、洋葱、葱 520 5 至 2300
瓜菜/果菜類(葫蘆科) 苦瓜、青瓜、節瓜、南瓜、絲瓜、冬瓜、翠玉瓜 370 11 至 1400
豆類 四季豆、青豆角、毛豆、荷蘭豆、蜜糖豆 140 檢測不到至 830
瓜菜/果菜類(菇類) 雞脾菇、金菇 、秀珍菇、鮮冬菇、草菇、白蘑菇 14 檢測不到至 140

資料所見,葉菜類含有的硝酸鹽一般較高,其中又以莧菜、小棠菜和白菜3種葉菜的硝酸鹽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每公斤超過3,500毫克;相對而以,豆類及菇類的硝酸鹽含量則較少。

避免硝酸鹽危害5招

1.用水浸泡

由於硝酸鹽可溶於水,因此清洗焯菜能減少硝酸鹽含量

2.用水焯

菜心、莧菜及西芹用水焯一至三分鐘後,硝酸鹽含量減少12%至31%

3.去皮

把蔬菜清洗和去皮,可減少硝酸鹽的含量

4.避免攪碎

新鮮蔬菜攪碎成菜泥會加快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

5.低溫冷藏

在攝氏零下18度以下,硝酸鹽會停止轉化為亞硝酸鹽(攝氏0至-4度,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的速度很低)

台灣毒物專家譚敦慈曾指出,研究顯示9成硝酸鹽溶於水,建議便當菜不要淋菜湯,以減少致癌物。長庚醫院腎臟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表示,烹調前先泡溫水或以熱水氽燙,可降低硝酸鹽含量50~80%。從事前調理到事後加熱,均有助於降低致癌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