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毋須斷食運動 10小時進食法改善脂肪肝 降血糖血脂3個月見效
廣告
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與健康息息相關。許多人認為控制飲食知易行難,但其實只要稍微調整進食時間,亦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健康效果。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琨審核的資訊指出,每天將三餐控制在10小時內完成不僅能減低血糖血脂,甚至可以減輕體重、改善脂肪肝,以及緩解身體炎症。
2025年最新研究 毋須節食指標全改善
綜合內地傳媒報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研究團隊於2025年8月在國際期刊《臨牀營養學》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該研究針對18名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測試,要求受試者將每日進食時間壓縮至10小時以內。
研究發現,受試者在不需刻意節食、亦不用食用特定「減肥餐」的情況下,堅持「限時飲食」3個月後,身體各項健康指標均出現顯著好轉。雖然研究對象主要為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人,但過往亦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嘗試此飲食法同樣能獲益。
體重腰圍齊跌 如為身體「消炎」
經過3個月的「10小時限時飲食」,受試者的身體出現了以下四大變化:
- 體重與腰圍下降:平均體重減輕了1.72公斤,腰圍縮減,連帶內臟脂肪指數亦有改善。
- 脂肪肝好轉:甘油三酯(三酸甘油酯)水平下降,脂肪肝指標改善,有助維護血管健康。
- 身體炎症減輕:體內的促炎細胞因子和脂肪因子水平顯著降低,效果相當於為身體進行了一次「消炎」。
- 血糖控制更佳:空腹血糖下降0.90mmol/L,糖化血紅蛋白降低0.69%,同時改善了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
重整生理時鐘 改善腸道微生態
為何單純限制進食時間能帶來如此多益處?專家解釋,主要原因有二:
調整人體生理時鐘: 規律的進食時間有助恢復肝臟、胰臟及脂肪組織的晝夜節律。在10小時內完成三餐會產生代謝壓力,促使身體在禁食期間更多地依賴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進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及優化能量利用。
改善腸道菌群: 規律飲食有助調節腸道微生態,令有害菌減少、有益菌增加,從而提升整體代謝能力。
實行黃金時間表 早食比遲食好
若想實行「限時飲食」,專家建議奉行「早限時」原則,即將第一餐的時間盡量推前,令最後一餐與睡覺時間拉開距離,對身體效益最大。
推薦時間表:
- 早餐:07:00~08:00
- 午餐:11:00~12:00
- 晚餐:17:00~18:00
在飲食份量方面,正常成年男性每日約需2250千卡,女性約1800千卡。建議早、午、晚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例為3:4:3。晚餐可多攝取蔬菜及適量蛋白質,以增加晚間飽腹感,減少飢餓,有助持之以恆。
禁食期只喝清水 3類人士不宜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進食的14小時內,應避免攝取任何食物,但可以飲用不含能量的液體,如清水、淡茶或無糖咖啡(齋啡)。同時,限時飲食僅是改善代謝的一環,必須配合規律作息、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及保持良好睡眠,才能事半功倍。
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並非人人適用。以下3類人士不建議進行限時飲食:
- 1型糖尿病患者
- 正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恐增加低血糖風險)
- 患有嚴重肝、腎或心功能不全者
